向着明亮的那方
中国教师报2009年9月23日
文/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模范教师)
一说“希望”我们就想到阳光,想到未来,就会想到那句诗:向着明亮的那方……在我看来,向着明亮的那方,就是我们的课堂,我们每天站在那里的地方。我们这些教师,就像农民在田里种地、工人在工厂做工一样,我们的生命就在“希望教室”里,行走我们的人生:和孩子们一起,走向希望的地方。
书的封面很有意味。一个女孩身背书包,嘴上叼着一管笔,活泼可爱。后面的背景是一块黑板。这样有什么寓意呢?我想到,“希望教室”是属于未来孩子的,他们在这里播种希望,从这里出发,走向敞亮的人生。细瞧封面上这个孩子的眼睛向着上方,笑容是灿烂的,这是表达一种希望。我还发现封面左边有一棵嫩绿的树,好高,直向上方。每个孩子都是一棵树,我们这些老师默默地为孩子们提供丰腴的土壤、阳光和雨露,他们就这样根深叶茂,树木参天……
这本书的表现形式很有特点。就说插图吧。很多,而且书里面的插图全是老师和孩子们的,能够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透过这些场景,你会觉得文字未达之处可以在图画中浮想联翩。再看语言表达形式,很生活化,很有港台味——就这样慢慢地说,慢慢地聊,感觉得很柔软,阅读起来很轻松,可以在床头阅读,在课间休息时也可以拿过来,轻轻地看。
当然最为明显的,也就是印象最深的,是极富创意的内容。作者将36个所谓的能力揉进事件当中,有一种盐在汤中不知不觉的浸润感。说实话,这36个能力的内容,我们当老师的包括我在内,谁没有做过?现在不能再小看大陆的老师们,课程改革推进八年之后,我们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有了很大提高。36个能力的内容我们在课堂生活中都有体现,可是我们缺少像《希望教室》这样的呈现方式。“懂得感恩、学会解压、尊敬生命”等能力,就在驯养椿象、打水球、收养流浪狗、自助旅行、体验妈妈怀胎的艰辛和听古典音乐等等这些事件中流淌出来。书中的这些事件是作者亲历的,是老师和孩子们自己的事件,而不是别人的事件。这样真实的事件,能带给人一种阅读的冲动和可信度,你就会慢慢地接受它。
只谈对这本书的印象还不够,还想谈谈自己阅读的感想。作为从教二十多年的“老教师”,这本书给我的感想,有两点可以在这里特别地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