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后来,情况就不一样了,湘军日益壮大,并成了镇压太平军的主要部队,曾国藩也就有了要挟咸丰调拨军饷的砝码了。
没有钱,吃不饱,饿着肚子谁愿意去打仗,不打仗大清可就岌岌可危了,到时候自己大不了隐居山林,你呢?咸丰,你可是大清的一把手,太平军攻进北京城第一个想杀的人可就是你呀。
咸丰没办法了,只好降低绿营的军饷来补贴湘军(八旗的军饷可能降得比较少,因为八旗军大多人都是咸丰的亲戚),所以,湘军的军饷一直以来都要比别的团练高,甚至到后来比绿营的饷银都要高。
绿营军的饷银有时候低到守备部队每人每月只有一两银子,作战的军队是一两五钱银子,骑兵每月是二两银子。
而湘军的饷银却高到士兵每月6两,营官每月260两,分统、统领每月400~520两,统带万人以上者月薪650两。
待遇相差之大,也直接导致了很多的绿营军人,或是在闲暇的时候摆地摊混日子,或是直接投奔湘军了,连饭都吃不饱了谁还管军纪制度?
当然,湘军也有青黄不接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时,曾国藩的应对措施是:饷银发一半,到士兵被遣散或是请假回家时再一起发,但是如若不满、擅自离去的就不发饷银,这样,不仅留住了士兵,而且解决了饷银短缺的问题。
真可谓一箭双雕,高明!
所以,长时间以来参加湘军的人都是相当踊跃的,甚至有些秀才、绿营军都来投奔湘军,这也成了后来湘军迅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可是,这种为钱投军的动机,也最终导致了湘军攻陷天京后烧、杀、抢、掠的土匪行径。
所以,湘军最终也没能逃脱走向腐败的命运,但是在湘军刚刚形成的时候,却是朝着更加强大的方向发展的。
养精蓄锐――千呼万唤不出来
从湘军的创立到初具规模,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说是一种磨砺,当然这也是最值得曾国藩得意和自豪的地方。
此时的曾国藩站在湘军大营外,看着近万名威风凛凛的湘军,几百艘战船和近千门洋炮,不免一时热血沸腾,誓与长毛一比高低。
但是,太平军建都南京(1853年3月)的消息传来,曾国藩清醒地意识到,长毛的力量不容小觑,要是真和长毛打起来,胜负也难断言,所以,一定要养精蓄锐,巩固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
可是,时局逼人。
1853年5月,太平军建都南京改号为天京以后,就准备出师北伐和西征,这时的咸丰帝如坐针毡,毕竟,长毛建都南京,无异于正式宣布要同大清决一死战,所以,在百般焦急之中,咸丰帝频频下令催促曾国藩出兵抵抗长毛。
而此时,曾国藩以湘军尚且需训练为借口,迟迟不肯出兵。
此时在湘军的大营外,势如破竹的西征军已经沿长江西进,很快就攻占了安庆、九江、汉口和汉阳。
于是身为湖北按察使的江忠源600里加急启奏皇上,请咸丰下旨命湘军出师作战。
但是,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抱定了湘军还需训练的信念,拒不出兵,毕竟曾国藩就剩湘军这点家底了,如果湘军没练成就直接上阵,很可能全军覆没。到时候,不光曾国藩所花的心血将付之东流,而且在湘军身上所花的大把大把的银子也将都打水漂了。
因此,曾国藩此时不出兵也是明智的。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替曾国藩着想,一时间,湖南省内谣言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