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根拦江铁锁链必定又粗又重,不重不能够达到拦截的目的,不粗就很可能会被砍断。
但是,由于铁锁链又粗又重,问题也随之而来了,铁锁链很可能会沉到江面以下,那么,铁锁链对于湘军轻巧的舢板小船就失去了拦截作用。
于是,太平军又在江面上部署了大量的木排,木排的作用有二:
一是可以依靠水的浮力防止铁锁链下沉;二是同铁锁链一道拦截湘军战船。
铁锁链、木排都部署好了,之后的工作就是要考虑如何布兵了。
由于田家镇为重镇,秦日刚料定湘军必定会前来攻打,于是就决定亲自坐守田家镇,布兵2万,其余2万太平军则由韦俊、周国虞等将领带领前去半壁山设防,而严守半壁山原因有三:
一是半壁山是拦江铁锁的另一端,需要严加防护;二是此处是安置大炮堵截湘军陆师的最佳地点,不仅地势高,而且有利于自身的隐蔽;三是半壁山突兀于长江之内,也是堵截湘军水师的绝佳之处。
两岸陆师部署完毕,那么水师的部署更要锦上添花了,为了保证铁锁链起到拦截作用,又不至于被湘军轻易地砍断,秦日刚命水师小船在铁锁链上游沿江排开,并在船上安放枪炮,一来可以保护铁锁链,二来可以正面与湘军开战,同时也可以利用铁锁链的拦截作用,防止作战时战船顺水流而下(此段长江呈西北东南走向,在重力的作用下,战船很容易沿江而下)。
这样一来,秦日刚在长江之上部署的拦江铁锁链就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无论湘军从陆路开始进攻,还是从水陆开始进攻,他们突破这个屏障的可能性都是小之又小的。
从整个作战的部署来看,太平天国起义并不像以前的农民起义,它有许多富有军事头脑的高级领袖,而且还有骁勇善战的将才,从这一点来看,太平天国起义能够占据大清朝的东南半壁江山并非偶然,太平军的确是一支实力不容小觑的军队。
而作为太平军死对头的湘军来说,敌人越强大,自己存活下来的概率也就越小,面对如此浩大的拦截之势,无论谁看到都会头皮发麻、不知所措,曾国藩虽然在军事作战方面很有研究,但是,初次见到秦日刚的部署时,曾国藩也傻眼了。
但是,在湘军连胜两场战役以后,湘军士气大振,原本像软茄子一样的士兵,在士气的鼓舞下一个个都变成了利箭,只是一向做事谨慎小心的曾国藩在当时或许低估了湘军的战斗力,以至于作战初期,曾国藩认为这是一场不可能获胜的战争。
欣赏着自己天衣无缝的杰作,秦日刚开始飘飘然起来,看来曾国藩跟此地真是有缘,大老远从湖南跑过来,也只不过是为了来受死。
但是,他似乎对历史不太熟悉,不曾想,当年,吴国也充分利用了田家镇半壁山的地理位置,可是最终也没能拦住晋军的进攻,只落了个“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的下场。
不过,那是一场晋军以强克弱的战役,但是,在这场战争中,太平军并不算是弱者,因为,湘军经过武昌裁军后,虽然又招募了一批新军,而且朝廷也派了两三千人协助湘军作战,但是,战争必然存在伤亡,此时的湘军水陆也不过15000人,加上清兵最多3000人,湘军队伍总人数也不过2万人。
而太平军虽然有1万人是败下阵来的溃兵,但是,在总数上却是湘军的一倍,总共4万人,以2万人的军队攻打4万部署严谨之师,看来,真如燕王秦日刚所预料的那样,此地就是曾国藩和湘军的葬身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