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意外的胜利(3)

曾国藩那些事儿 作者:墨香满楼


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有待于下文的验证。

绕道蕲州镇

做事一向谨小慎微的曾国藩很清楚,虽然湘军一连打了几次大胜仗,但是,战后的湘军不仅军心浮躁、骄纵,而且湘军的人员、武器在战争中都有很大的损失,因此,此时对湘军的整顿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所以,曾国藩就咸丰帝的“立即整师东下”的命令,出了一个详尽的东进计划,呈给了咸丰帝。

曾国藩提出,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进方略,先在湖北对湘军进行整顿,同时稳固两湖局势,之后东进,取江西、克安徽,步步逼向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南京。这样既可以提高湘军的战斗力,又可以稳定湘军在两湖的群众基础,否则冒然东进,湘军很可能重蹈太平军的覆辙,孤军深入,后援不足,粮饷不够,这样湘军就很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曾国藩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咸丰帝急于求成,多一天都不能再容忍长毛存在在这世界上,皇上坚持要湘军出兵,曾国藩也没办法。

虽然在前面的几次战争中,太平军连连战败,但是太平军主力依然没有受到重创,因为,太平军当时的主力不在两湖,而在长江两岸,如果湘军听咸丰差遣沿长江东进必然会陷入曾国藩意料中的困境。

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对曾国藩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骨子里流淌的就只有忠诚的血,他是一个宁愿委屈自己受伤、受累也不愿落个抗旨不尊的罪名的人,虽然在我们看来曾国藩对咸丰帝的忠诚有点过火,但在君主专权的社会里,皇上最喜欢这种人了。

曾国藩所能做的就是怀着深深的忧虑,带领着他的湘军水陆于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1854年11月3日)从武昌出发东进。

湘军东进,兵分三路,湖北军由固原(宁夏南部城市)提督桂明率领,沿长江北岸推进,为第一路;湘军水师顺流而下为第二路;湘军陆师沿南岸前进为第三路。湘军陆师离开武汉后又分为两支:塔齐布一军经武昌进攻大冶,罗泽南一军经金牛堡进攻兴国,两地取胜后,合军进攻半壁山。

曾国藩亲自指挥水师沿江东下,经葛店、黄州,于九月十六日到达道士袱。

道士袱东南紧邻蕲州,由于秦日刚料到湘军可能要经过蕲州县城,于是就派陈玉成在此守卫。

陈玉成初名丕成,后因天王洪秀全嘉其忠勇,改名玉成。广西藤县大黎里西岸村人,出身贫农。幼时父母双亡,依靠叔父生活。1851年,15岁的陈玉成随叔父陈承熔参加了金田起义,他在童子军中表现极为出色,苦练一身好枪法。在1854年6月,西征军进取武昌时,由于清军顽抗,武昌城久攻不下,陈玉成“舍死苦战,攻城陷阵,矫捷先登”,他亲率五百天兵“缒城而上,以致官兵溃散,遂陷鄂省”。

由此可见,陈玉成是个不折不扣的彻底的革命者,他不仅枪法好,更主要的是他不怕死又够勇猛,但是,他的致命弱点就是年轻,善战但没有太多领军作战的经验。

但是,曾国藩这次碰到这么一个对手,也不敢硬碰硬,更何况,陈玉成的蕲州水陆守卫军就有近万人,如果曾国藩与陈玉成正面开战,虽然有可能胜利,但是就不能再保存实力东下攻打田家镇了。

于是,曾国藩与彭玉麟等将领研究之后,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计策,命前锋塔齐布与罗泽南分别进攻大冶和兴国,引诱陈玉成援救,自己帅水师趁机冲过蕲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