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原典】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礼记·学记》
【释义】
教学有四种失误,做教师的一定要知道。教学时,有的一味贪多,有的教得太少,有的太过简单,有的浅尝辄止。这四种情况,心理各不相同。明白这些心理,才能挽救这些缺失。
这段话的信息量非常大。它指出,先当学生,才能当先生;教是为了学;教者必须知学,才能教。
这里总结的教学四失,也十分精辟。
教学的进度,既是教的进度,也是学的进度。多了,可能是积极性高,利于“博”,但容易食而不化;少了,可能专心致志,利于“专”,但效率又太低;难度小,利于培养信心,但难以深刻;难度大,可能让学生畏难不进,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因此,要把握好教学的度,实在不易。
在差别化教学的环境下,教学的进度是因人制宜的,但真正的恰到好处并不易。在班级授课制的状况下,把握好这个度,在客观上更有其难度。在大的格局上,我们应当探索分层教学的问题。但再分层,也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绝对的相似是不可能的。人是个性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认识学生的差异,满足他们切实的需要。
稍稍思考一下,学生受“四失”之害的不乏其人,他们需要细心、耐心的帮助。学者四失,也是教者四失。我们的“教”不也常“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吗?而且学者四失,常为教者四失所造成。
就因材施教而言,针对性的根本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就像医生治病,首先要找出病因所在,然后才知道用什么手段进行治疗一样。学生的学习出了毛病,根本原因就在心理状态出了问题。所以,真正的好老师,首先是个好的心理学家,而不是只懂得一些条条框框的空谈家。
学习心理状态是学生有效、高效学习的载体、前提和保障。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历来被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所关注,许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心理状态进行了不同的论述,除孔子外,孟子也提出了学生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反对学习中呈现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学习心理状态。朱熹认为:“今学者只是悠悠地无所用心,所以两年、三年、五年、七年及在相间,只是如此。”分析了学习者学习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者始终没有进入主动学习的心理状态。贺尔特认为,作为一个好学生,部分原因在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理解程度,他们可能常常说他们不懂,这只是因为他在不断核查自己的理解,而差学生不会察觉自己正在努力的理解,大多数时间不知道自己是否理解,从而揭示出学习的监控状态、意识状态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董奇提出元认知中的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监控观点、发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心理状态。齐莫曼提出,与学生进行自律学习相关的三个心理过程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他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应处于一定的觉察状态、监控状态。
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既受到学生学习时的主体因素,如学生的过去经验、身体状况、生理唤醒水平、认识水平、动机水平、情绪状态、自我控制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学习时外部因素,如学习时外界刺激的新异性、强度、学习条件的适宜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学习心理状态是一个内涵丰富、特点突出、结构复杂、影响极大的综合体,学生学习活动中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形成,而且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