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之所以那么活跃地与人交往,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利”,而最能满足他们这个欲望的莫过于权势。因此,凡是以阿谀姿态结交权贵的人,则必是小人无疑。趋炎附势的人有一个通病:在你在位时,他锦上添花;当你失势时,他落井下石。他们眼里只有权势,因此这种人不能交往。拜伦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趋炎附势的人,不可与其患难与共。”
身在山中不识山,谨防小人“贴身术”
在一家大公司里,甲当总经理时,一位高层职员经常到甲家做客,对甲是格外奉承,经常带上一批上好的礼物。不久,当甲下台之后,乙当上总经理。这位高级职员马上到乙家里送礼,并数落甲的不是,将乙捧为最英明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乙领导听了群众的反映,果断地将这位高级职员冷落在一边。
作为小人,他们善于见“权”行事,谁有权就跟谁“贴”。他们“贴”的目的,在于“吃小亏占大便宜”,利用你手里的权力来为他服务。而这一切都是不易识别的,以致一些在位的领导陷入了“身在山中不识山”的误区,甚至把小人当君子、当能人,言听计从,委以重任。甚至有时候,即使觉得“不对劲”,也不从“坏处”想。然而,既为小人,终究是“纸包不住火”的,尤其当你无权无职、无利用价值的时候,他们就会露出“狐狸尾巴”,使一些领导者“如梦方醒”,但已是悔之晚矣!
宋代的王安石和吕惠卿是很典型的一对“好朋友”,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纯粹是靠着权势和利益联合起来的势利之交。吕惠卿是个阴险之徒,与王安石的气质本来就相差很远,他攀附王安石是因为王安石有权势。吕惠卿从攀附权势得到不少好处,但不久之后便开始陷害王安石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最后彻底背叛了王安石。
自古以来,迫害恩人、出卖朋友为自己邀功请赏的人不胜枚举。现在,如果某人为官在任,那么在他周围打转的人肯定会特别多。有人为认识结交做官之人,而想尽用尽了所有高招。倘若做官之人罢了官,其周围的人肯定一下子全都散去,这就是所谓的门前冷落鞍马稀。当你失去权势的时候,这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就会转移方向,去巴结新的权势者。至于与你过去是如何亲热,他们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你曾经给他们的种种好处,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理所应得,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你也付出了很多,因此你下了台、失了势,他们离开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洞察其奸,注意小人的小动作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领导同志在位时并非一定识别不了小人。倘若领导同志能够把握以下二条,我想还是可以洞察其奸的。
其一,要多“近”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君子、谁小人看得一清二楚。多“近”群众就能心明眼亮,明察秋毫。现在,一些领导同志不识小人,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群众不够。如有的“近”的就是那么几个“中层”,有的甚至“近”的只是个别所谓“信得过”的人,这显然是一种不好的倾向,容易脱离群众,滋长出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
其二,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既为小人,必有一副“小人相”——或“甜”得特别,或“亲”得异样,或“吹”得肉麻,或“勤”得反常……对此,要在心里多问一个“为什么”。如果对这些“反常”现象多作一些冷静的思考,就不难察觉小人的“阴暗面”。就拿那个“河北第一秘”的李真来说,程维高如果能在心里问个“为什么”,也就不至于有接下来的那些事。实际上,那个“李秘”从做程的秘书那天起,就活脱脱是一个小人。可惜的是,程维高把“反常”视为“正常”,以至于酿成大患。
总之,要认清小人对你如何使坏,前提要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目光、无私的品格。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避免身在山中不识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