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于一个假设,一个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组织生活与信仰系统的假设。这个假设认为,人类最高效的工作方式与单维度的电脑相同:持久地、高速地、长时间段地、多任务并行地工作。我们很多人不明智地相信这种神话,以致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①,尽职尽责地模仿我们所操控的机器,最终却被机器所操控。
即便最高端的电脑也有一种局限性,那就是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无可挽回地贬值。人类不同于电脑,他们有潜力逐步成长发展,更具深度、复杂性与能力。为使这一点成为可能,我们必须更善于管理自己。
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支出和补充能量。我们天生是要制造波动—白天清醒夜晚睡眠,并在有限的时间段内高强度地工作—但我们当前的生活正越来越线性化。通过长时间持续地工作,我们消耗了太多的心智和情感能量,中间却无足够的补给机会。这样一来,我们牺牲的不只是恢复体力的机会,还有休息期间本可获得的各种益处,包括创造性的突破、更宽广的视野、深谋远虑的机会,以及使工作经验得以新陈代谢的充足时间。与此相反,我们现在大多数时间“定居”在办公桌周围,身体消耗的能量太少,从而变得日益衰弱。缺乏运动不仅有害于我们的身体,而且影响我们的感受与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