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一时一事:专注力决定效率(1)

不加班,搞定所有工作 作者:(美)托尼·施瓦茨


著名心理学家戴维·吕肯(David Lykken)曾将心智能量定义为“针对一个问题坚持作长时间有成效的思考、排除干扰坚持寻求答案的能力”。

一方面,很多研究者已相信,一个人无论天赋如何,只要通过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的练习,几乎在任何领域都可取得杰出成绩。另一方面,调动持久的、一心一意的专注力并不容易,而且,我们这么做不但耗费能量、常感觉不适,还无法自然而然地做到。对于任何潜在的危险和威胁,我们会天然地警觉、提防并迅速关注。我们生活中的干扰因素现在也比以前多了。虽然这些因素大多并非真正威胁,其实也微不足道,但其诱惑性和强迫性不容小觑。

遗憾的是,取得杰出成绩并无捷径,亦无关天分。回想一下安德斯·埃里克森对柏林音乐学院小提琴手的研究。在最佳小提琴手和其他人之间,最大差别是已投入的练习时间不同。埃里克森说:“刻苦练习的目的不是重复同样内容,而是在专心致志的特定活动中提高个人的技能。”水平最高的两组人每周大约练习24小时。但到调查时,那些未来的独奏家已经练习了总共7 410小时。未来的管弦乐队成员已投入了5 301小时。成绩最差的那一组(未来的音乐教师)共练习了3 420小时,还不及那些最佳小提琴手的一半。几位研究人员发现,要真正掌握某种专长,就需要至少在10年时间里起码刻苦练习10 000小时。除了动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持久、集中的注意力—无论是平时练习还是正式表演。难怪杰出成就总是由极少数人而非大众创造的。

要想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第一步需认识缺乏注意力会造成什么后果。首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会效率低下。其次,我们越是允许自己分心,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就越差。就像肌肉一样,注意力若是不用就会变得更弱、更短。

两种干扰因素会破坏我们的注意力。一种是内在的,即自己头脑中喋喋不休的唠叨;另一种是外在的,即我们周围所发生的事。我们腹背受敌、两面作战,但据说我们对后者的影响力更小。很多客户告诉我们,工作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任务,所以外在的干扰因素是他们无力改变的事实。

在多数工作场所,最司空见惯的干扰源是电子邮件。仅凭数字就可说明这一点。2009年,全球的电子邮件流量平均每天为1 470亿封。预计到2013年,这一数字将超过5 000亿。在美国,每位办公室职员平均每天收到的电子邮件为50~100封。按8小时计算,这意味着每5~10分钟就遭受一次电子邮件的“骚扰”。当电子邮件涌入收件箱时,我们必须从各种各样的垃圾邮件(宣传材料、推销广告等群发邮件)中筛选真正重要的信息。光是决定删除哪些就挺耗费时间。至少1/3的工作者说,他们整天都会不断查看邮件。根据美国管理协会(AMA)的调查,美国的上班族平均每天花1小时47分钟处理邮件。

为什么电子邮件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客户告诉我们,他们之所以觉得必须经常查看邮件,主要原因有二。首先,为有效工作,他们需要随时了解最新信息。其次是他人的期望,他们需对同事或客户的各种要求迅速作出反应。

我们认为,还有一个起码同等重要的原因:当听到新邮件提示音、知道某人需要关注时,我们经常会作出下意识、反射式的反应。抗拒提示音类似于不理会响铃的电话、刚出炉的巧克力曲奇或哭闹的婴儿。抗拒行为是反直觉的,它需要我们的意志力,所以这每每造成意志力储备库的损失。当有东西进入我们的注意力范围时,直接作出反应是最省力的方法。

根据客户的反映,迅速回邮件的好处起码还有4种。第一,这样可使收件箱不致太满。第二,回邮件通常无须太费力或造成不适,反而意味着短暂的效率和成就感。第三,回邮件经常带来一种轻松感—它成了我们逃避眼前困难任务的正当理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