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一时一事:专注力决定效率(3)

不加班,搞定所有工作 作者:(美)托尼·施瓦茨


根据约翰·鲍尔比的研究,孩子的安全感越强,他们离开母亲去探索世界的胆量就越大。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一个“基本信任”的概念,如果缺乏这种基本信任,当母亲离开时,19个月大的孩子就会大哭,因为他害怕妈妈不再回来。缺乏安全感的5岁孩童选择一块棉花糖的情形与此类似,他也是迫切需要某种带来愉悦与抚慰的东西。他知道,这东西马上就能改善他的感觉,所以在他的世界里,这东西就变成了一切。安全感强的孩童没那么大的恐惧感,所以能够将注意力从棉花糖上移开,以换取稍后更大的回报。前额皮质战胜了杏仁核。

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在《生命的心流》①中对此作了精彩概括:“专注于自我会消耗心理能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感受到威胁。每当威胁来临,我们需要使自我形象进入意识中,然后才能弄清楚那威胁是否严重、我们该如何应对。”与此相反,我们越是感觉安全,就越能将注意力分配给长期目标。“自我意识常常是我们最大的干扰源,但对有安全感的人来说,它不是问题,”奇克森特米哈伊继续解释说,“他不担心自己的状况、外界的看法,而是全心全意致力于他的目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内在焦虑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有遗传倾向,但同样明显的是,对依附感的体验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安全感。

无论对于家长和老师,还是领导者与管理者,这都是深刻的一课。你若想要下属推迟满足感、有效利用注意力,那么给他们关爱和安全感将大有帮助。利用这一道理,你还可以教授他人如何管理注意力,这种技能极少被作为学校课程,更别说企业的培训内容。米歇尔及其同事们就曾作这种实验,他们教给那些自制力差的孩子一些简单的心理技巧,帮他们将注意力从棉花糖等热刺激因素上移开,让他们也能像自制力强的孩子那样。经过适当培训,很多原本坚持不了一分钟的孩子也能够等足一刻钟了。

在工作中推动持久的行为改变时,我们也依赖于类似的原则。在第三章我们解释过,我们会教客户建立“律规”,即在特定时间做特定的事,那样他们就能变得自动自发,而不必有意识地动用自己的意志力或自制力。实际上,我们是教他们在集中注意力时如何排除潜在的干扰。例如电子邮件的问题,为了专注于眼前最要紧的任务,很多客户建立了特定时间不处理邮件的律规。

史蒂夫·万纳(Steve Wanner)是安永的一位合伙人,当我们首次遇到他时,他每天工作12~14小时,基本每晚到家时都已筋疲力尽。他在晚上难以享受与妻子儿女的天伦之乐。回邮件的习惯是最耗费他精力的事情之一,从一早起床到夜晚睡前,要么用黑莓、要么用电脑,他不断地回邮件。就像盯着棉花糖的4岁小孩难以克制自己一样,如果不断看到或听到新邮件进来,多数人也很难克制。在我们的督促下,万纳建立了一条律规:每天只在特定时间段处理邮件,其他时间完全置之不理。

万纳主要担心客户或同事会嫌他反应慢,或自己错过重要邮件。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在邮箱设置了自动回复,说明他只在固定时间回邮件,如果谁有急事,可以直接打他的手机。他还打电话给重要的客户,说明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万纳发现,建立这条律规后,他能够一次处理完毕所有邮件(这正是一时一事的益处),而在以前他经常做不到。虽然他告诉人们有急事可以给他打手机,但几乎没人那么做。

我们有几十位客户都采用了类似的律规。他们也像万纳一样,发现其实并不会错过什么重要邮件。事实证明,电子邮件带来的紧迫感都是人为制造的。如果你不常查收邮件,然后告诉你认为重要的那些人,“如果有急事请打电话”,这就会迫使他们自问,“我真的需要马上得到答复吗?”在多数情况下,答案是否定的。

注意力优先给谁?

分散注意力的不仅是电子邮件,因为同时应付很多事情,我们给自己制造了大量干扰:别人随叫随到,电脑上同时开好几个窗口,眼前什么事最急就做什么,却不管它是否真的重要。我们总是在躲避浪头,以免被淹没,所以永远在各种外在需求中穷于应付。我们在制订和贯彻计划方面极其低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