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我也没那么强壮。”他们回到了美国内陆——她回到芝加哥的盛德律师事务所,而他继续在哈佛大学读他的法律,米歇尔和巴拉克完全忠实于他们的异地恋爱关系。“我们都下定了决心,”他回忆说,“为了让我们的恋爱关系稳定,我们可以做任何事情。”至于吸烟问题:“我正做他的工作,”她告诉她盛德律所的同事之一,“我正做他的工作……”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们煲的“电话粥”简直要把剑桥与芝加哥之间的电话线路烧坏了。虽然他每周至少要花60个小时在学习研究和在《哈佛法律评论》的工作上,巴拉克还是会隔三差五跳上去芝加哥的飞机,来一个“快捷”的周末访问。“凭我以前的成熟程度,我本来是做不到那样的。”巴拉克后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米歇尔就是我的中心。她使我能够真正专注于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跟米歇尔从夏威夷回来仅仅一个月后,巴拉克就开始运作已经经过深思熟虑的竞选计划——他要成为《哈佛法律评论》的第一位黑人主编。他已经作为一名编辑在为这家颇有口碑的出版物服务,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法律评论》曾云集了很多令人尊敬的校友,包括最高法院大法官费利克斯·法兰克福(FelixFrankfurter),斯蒂芬·布雷耶(StephenBreyer),安东尼·斯凯利亚(AntoninScalia),还有鲁斯·比德尔·金斯伯格(RuthBaderGinsburg),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DeanAcheson),普利策奖得主、诗人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ArchibaldMacleish),哈佛大学校长德瑞克·布克(DerekBok),耶鲁大学校长金曼·布鲁斯特(KingmanBrewster)和埃利奥特·理查森(ElliotRichardson),这几位曾在不同时期担任过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部部长以及总检察长等。《法律评论》主编的选举是个诡异又神秘的过程。按照传统,这一进程定在星期日上午:最开始有19位候选人,其中包括4名黑人——他们拉选票的同时还要为编辑同事们做饭。起初,巴拉克并不在其中。因为他坚持自己的行动方略,并不急于表现他对这个位置的渴望,在他的朋友的一再敦促下,他才勉强同意加入。
“很明显,他被大家看做一个领导者;但同时,他却从不自己表现出要作一个领导者,”卡珊德拉·巴茨说,她是巴拉克的朋友,也是他的同学,“他怀有一种非常平静,非常淡定的风度。他的领导风格就是这样,人们会不由自主被他吸引,他们把他作为一个领袖而拥戴。”布拉德·贝伦森也赞同这种说法。“巴拉克如闲云野鹤般,没有《法律评论》里其他人那种赤裸裸的野心。”他说,“他从来没有让我觉得他是个处心积虑的钻营者。他也没有像个政客一样对人。而这正证明了,他是多么高明的一位政治家——他确实是。”同时,贝伦森又指出:“我从未认为他虚伪或两面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尽管我们分处两个对立的政治派别,但毋庸讳言,他是一个非常正派的人,是个高尚的人。”投票过程整整持续了16个小时,一个又一个候选人在比赛中出局。直到午夜,也没有出现明显的领跑者。“已经夜深了,我们正在试图想办法,解决这件事,”肯尼思·麦克(KennethMack)回忆道,他是另外的黑人候选人之一,之前刚刚淘汰出局,“很明显,巴拉克得到了很多支持,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后来一个保守派的编辑开口了。之前,他几乎对巴拉克提出的任何主张都持反对意见。“我们现在是一个分裂的机构,”他说,“我们需要的是最适合的人选,他能联络所有选区派别,带领我们前进。这个人就是巴拉克。”据麦克回忆:“保守派惊叹于他的言辞凿凿和旁征博引的隐喻,这些都与他们的核心信念产生了共鸣。”唱票结束,巴拉克赢了!眼含热泪的麦克跳起来拥抱着《哈佛法律评论》的第一位黑人主编。巴拉克第一个电话就打给在芝加哥的米歇尔。
“向你的《哈佛法律评论》的新主编问好吧。”她刚一接起电话来,他就告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