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安家在市区还是郊区?(2)

一个人的老后 作者:(日)上野千鹤子


照护资源是另一项判断基准。人口越集中的市区,来自政府、民间企业、NPO或非营利市民组织的照护资源选择就越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照护质量有赖健全的市场竞争来维持,那么照护资源的选择性多寡,便攸关照护业者的生存。

日本照护保险开办初期,还是所谓的“有保险无服务”阶段。时至今日,日本许多偏远地区仍普遍存在着缺乏看护人员、照护资源不足等问题。有些人原本为了享受自然环境而选择定居郊区,却在日后为了照护问题再度搬回市区,便是由于偏远地区极度缺乏照护资源。

诸如“朋友村”这类设施,入住者可选择利用内部的照护资源,也可以委托指定的照护机构服务。此外,设施内部也有简易照护室,并与地区医院联机合作。只是,业者若想独揽照护事业,入住者便会担心业者是否会为了节省成本,只提供少数必要的照护服务。但相对地,若选择外部资源,便只能信赖当地照护资源的质与量,无法如位于市区的“POPORO”,有多项照护资源可自行搭配、组合,以促进业者的良性竞争。

地方也有所谓的“社会福利协议会”(以下简称社协),提供居家照护支持与日间照护等服务。只是,由于负责探访服务者为当地居民,为人诟病的不只包括无法自由选择照护人员,还有泄漏受照护者个人隐私等情况。毕竟照护工作不仅要关怀受照护者的身心,就连人际关系也多少会接触到最私密之处,因此不少人宁可舍近求远,选择离自家远一点的服务机构申请照护服务。

年纪一把,生活习惯难改

日间照护也有所谓生活背景差异的问题。像是退休上班族、商店老板和专业师傅等,这些年长者的学历、职业、婚姻观、价值观及数十年来的生活经历都不尽相同,往往很难融入地方上以私营业主为主要成员的老年协会等组织。

我的其中一处工作室位于八之岳山麓,当地有一间由地方社协经营、附设温泉的日间照护中心,使用者大多是来自农家的银发族,而近期来自市区的老年新住民也急速增加,因为当地只有这间设施,没有别的选择。

生活背景各异的人们,因为有照护需求而产生交集,到底是好是坏?因为生活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也有所差异;有人乐于与人交流,有人则很排斥。年纪大了也很难改变长年来的生活习惯,所以与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接触、交流,应该不是可以轻易接受的经验。

仔细想想,也许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有这样的交流模式。来自各种家庭的孩子们聚在一起接受教育,再依每个孩子的表现优劣,切割成一个个小团体,接着在团体中成长、学习,长大后踏入社会,在职场团体里度过人生。

像这种相异文化背景之间的交流,往往也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迫接受。当然没有其他选择余地也是无法拒绝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周遭人们太低估年长者的自我判断能力,认为人一旦步入老年就只能听从后辈安排,被迫改变原本的生活模式,接受如小学生般的集体生活。

不想再看男人的脸色

其实,早就有人注意到退休上班族和地方老年协会成员,犹如水与油般完全无法兼容,没有任何共通点。因此各地方政府才会陆续成立诸如“高砂大学”、“长青研讨会”等组织。

原是上班族的退休人士,乐于学习也乐于与人分享,更何况高学历者“喜欢学习”的既定形象早已深植人心。之所以成立银发族学习机构,并非抱着揶揄心态,而是面对现实情况,配合这类年长者的生活背景,设立适合他们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

就性别观点来看,无论老年协会还是高砂大学,都是以男人为主的团体,然而大多数女性都不想年纪一大把了还得看男人脸色过活,单身女性尤为厌烦。

最好的状况是,一个地区能有数家小规模的机能型日间照护中心可供选择。喜欢热闹的人会选择活动较多的日间照护中心;想过安静生活的人则会选择自主性高、不会老是强制住民参加活动的日间照护中心。而选择性较多也是住在市区的一大优点。

究竟要住在市区还是郊区,优劣各异,很难选择。

其实,最理想的状况是,住在既能享受自然的丰饶,又能保有都市便利生活的环境。我个人就有小小的愿望,希望能在八之岳山麓开设一间“新住民”专属的迷你日间照护中心。如此一来,新住民若需要照护时,无须搬回市区也能享有完善的照护资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