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将所有这些见解综合在一起,遂产生出一种统一的使人信服的学说,即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所说的“辩证”就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进化的状态,一切的变革都是由于事物对立成分的冲突而引起的。“辩证”这个词源出于希腊语,当初是指通过争论而得出更高一层结论的方法,作为一种逻辑方法来使用。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看来,辩证的含义,是指整个历史、甚至整个现实世界都是随时间发展的过程,各种事件在明确的历史方向里单一地和带有深远意义地开展;每一事件的发生都是按照适当的顺序进行的,都有充分的原因;至于历史,尽管不是完全的预先决定的,但总是由于非人为力量和深刻的结构变化而形成的,而不是因个人或偶然的事件而决定的。
马克思在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与黑格尔不相同。关于社会变革的原因,黑格尔强调把思想的因素放在首位,马克思则强调要把物质的条件,或者说生产关系(包括技术、发明、自然资源和财产制度等)放在首位。这些物质现实创造了人民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人们接受什么样的宗教、哲学、政府、法律以及道德价值,都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根据马克思的看法,黑格尔的错误在于,他相信观念先于现实世界而存在,并且观念产生了现实世界。例如,黑格尔认为,由于脑子构想出自由的观念,然后才在希腊城邦、基督教领域、法国革命以及普鲁士王国里实现了自由。按照马克思的看法,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他认为,自由的观念,或者其他任何的观念,都是由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所产生的。条件是根,观念是树。黑格尔则认为,观念是根,而产生观念的现实条件是树。或者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黑格尔本末倒置。
马克思提供的历史发展的图画大致如下:物质条件或者生产关系产生了经济上的阶级。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产生了土地所有者或封建阶级。但是,随着在贸易航线、货币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变革,一个新兴的商业阶级或者资产阶级产生了。每个阶级,不论是封建主阶级或者资产阶级,都发展出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流行的宗教、政府、法律和道德观念,无不反映出这些阶级的观点。这两个阶级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反对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相继爆发,如1642年在英国,1789年在法国,1848年在德国,虽然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遭到了夭折。
同时,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必然要引起另一个阶级产生,即它的辩证的对立面——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就是资本的私有主,无产者就是除自己的双手以外一无所有而靠工资为生的工人。一个国家日益资产阶级化,就使更多的人变成无产者。生产在工厂里越是集中进行,革命的工人阶级的力量就越是加强。在竞争的条件下,资产阶级更倾向于彼此虎视眈眈、互相并吞;工厂、矿山、机器、铁路(资本)日益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其他的人则沦为无产阶级。最后,无产阶级化的群众仅仅从剩下的资产阶级那里把一切接受过来就是了。它“剥夺剥夺者”,废除生产资料方面原有的私有财产。
社会革命于是宣告完成。马克思认为,由于产生阶级的经济区分的条件已经不存在,革命将创造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派生出来的国家和宗教也消亡了。但是,在资产阶级的全部残余被根除以前,或者说,在反革命势力反对社会主义的危险消除以前,“无产阶级的专政”是要暂时存在的。此后,国家将要“消亡”,因为已经不再有剥削阶级需要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