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宝宝降生的那一刻开始,两个人的世界终于宣告结束。从此,我们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身份——父母。的确,照顾宝宝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任务,虽然感觉很美好,但是毕竟还是一件苦差事。在这个时候,请放松自己的心情,和我们的宝宝一起去面对自己全新的身份,一起调整和适应自己的新角色。
如何科学的“坐月子”
在正常的妊娠过程中,胎儿以及胎盘娩出以后,子宫就要有所恢复,胎盘剥离的创面完全愈合大概需要6周的时间,因此我们就把这段时间称为产褥期,民间俗称“月子”。由于分娩时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机体抵抗力下降,虚弱多汗,加上子宫和阴部的创伤,故而在产褥期如果护理不好易患病。为此我们归纳如下要点,方便新妈妈了解并掌握:
1.注意饮食,充分休息。
充分的休息,加上充足的营养,不仅有利于恢复健康,而且可保持乳汁分泌充足。分娩2~3天内食用既清淡易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物。以后多食蛋、禽、鱼、肉、虾、豆制品等。还要食富含纤维的新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清洁。
居室内经常通风,室内温度不可太高,也不可忽高忽低。
新妈妈“坐月子”期间,进食次数较多,吃的东西也较多,如不注意漱口刷牙,容易使口腔内细菌繁殖,发生口腔疾病。产妇每天应刷牙一两次,可选用软毛牙刷轻柔地刷动。每次吃过东西后,应当用温开水漱漱口。
月子里产妇的会阴部分泌物较多,恶露未断之前不能盆浴。每天应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外阴部。勤换会阴垫并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
知识小贴士:学会观察恶露
产后,随着子宫内膜(特别是胎盘附着地方的内膜)脱落,子宫分泌的黏液等也随之从阴道内流出,这就是恶露。正常的恶露有些血腥味,但是不臭,总量大约为500~1000毫升。一般情况下,恶露大约在产后3周左右就干净了。
产后第1周,恶露的量较多,颜色鲜红,含有大量的血液、小血块和坏死的蜕膜组织,称为血性恶露。第2周里,恶露中的血液量减少,较多的是坏死的蜕膜、宫颈黏液、阴道分泌物及细菌,使得恶露变为浅红色的浆液,此时的恶露称为浆液恶露。第3周里,恶露中不再含有血液了,但含大量白细胞、退化蜕膜、表皮细胞和细菌,使恶露变得黏稠,色泽较白,所以称为白色恶露。
3.尽早下床活动。
一般情况下,经阴道正常分娩的产妇在产生第二天就应当下床走动。但应注意不要受凉并避免冷风直吹。也可以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每天做一些简单的锻炼或产后体操,有利于恢复,并保持良好的体形。
4.合理安排产后性生活。
性生活一般要待子宫恢复正常后开始,约在分娩6~8周之后。应先请医生检查一下子宫恢复的情况。不论是否来过月经都要避孕,否则一旦受孕,对于母体和未来的婴儿都十分有不利。
5.尽早喂宝宝母乳
分娩后乳房充血膨胀明显,尽早哺乳有利于刺激乳汁的分泌,使以后的母乳喂养有个良好的开端;还能促进子宫收缩、复原。哺乳前后,产妇要注意保持双手的清洁以及乳头、乳房的清洁卫生,防止发生乳腺感染和新生儿肠道感染。
6.按时产后检查
产后42天左右,产褥期将结束,产妇应到医院作一次产后检查,以了解身体的恢复状况。万一有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得到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正确应对产后疼痛
1. 产后腹痛阵痛
无论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在宝宝出生后,新妈妈们下腹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阵痛,尤其是分娩过后的头几天里疼痛程度比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就会慢慢好转。
专家解答:产后出现腹痛阵痛是很正常的现象,它是子宫复旧的表现。女性在分娩过后,子宫会自然地恢复到原来大小,强烈的宫缩帮助新妈妈排出“恶露”,加快子宫恢复速度。一般生第一胎的妈妈由于子宫平滑肌弹性好,恢复会快一些,而经产的妈妈子宫平滑肌的弹性受损,收缩力下降,子宫只能加强收缩的力度,因此,经产妈妈产后阵痛要更剧烈一些,而且时间也会相对延长,这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应对措施:产后阵痛经常伴随恶露的排出,是子宫复原的正常过程,所以要注意阴部卫生,防治产后感染。在产后的头几天里,恶露量较多,应选用消毒过的卫生垫,并经常更换。如果新妈妈发现阴道出血量大或有异味,则要考虑宫内残留或感染的可能,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产后 3 个月恶露仍淋漓不净,则需要考虑是否有病理因素存在,常见的原因有子宫腔感染、子宫复原不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绒毛膜癌。因此,如遇到产后恶露持续不净时,需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2. 乳房胀痛
大部分新妈妈都经历过胀奶的痛苦:双乳胀满,出现硬结,感觉有些疼,甚至胀痛感会延至腋窝部位。
专家解答:乳腺由脂肪、乳腺腺泡和导管组成。妊娠期在雌激素的作用下,乳腺开始增生,胎盘泌乳素水平也不断增长,为产后泌乳做好准备。产后,大多数妈妈就会有初乳分泌,而大量的乳汁分泌一般是在产后2~3天。这时,产妇会有明显的乳腺胀痛,乳腺表面温度升高,有时还会看见充盈的静脉,这就是开始泌乳的征兆。一般至产后 7 天乳汁通畅后,疼痛感就会得到一定缓解。
应对措施:早开奶、勤哺乳,使乳腺管尽早疏通,使乳汁尽早排出;积极排空乳房,尽量让宝宝将奶吸空,如果宝宝的吃奶量太少,可以用手或者吸奶器把奶挤出来;哺乳前,用毛巾热敷乳房,也可以用手由四周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乳房,以促进乳汁通畅;佩戴合适的乳罩将乳房托起,以利于乳房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疼痛;如果乳房胀痛严重或出现红、肿、热、痛等,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3. 手脚关节胀痛
有些产妇在顺利分娩后会感觉关节不适,手脚的小关节肿胀,或是腕关节疼痛。有些老人会说是产后“受风”了,但有些孕产妇在妊娠期就会有这种感觉了。其实,这是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常见现象。
专家解答:主要原因还是妊娠期胎盘分泌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尤其是雌激素会导致体内积聚一些水分,关节囊内的水分也会增加,因此准妈妈会有关节肿胀的感觉,严重时还会有疼痛的感觉。产后,胎盘已经娩出体外,激素水平也会迅速下降,但水分的排出还需要一段时间,加上孕期体内会分泌松弛素,分娩后,关节的韧带仍然处于松弛状态,新妈妈就会出现关节不适。
应对措施:不必过于担心,在每日起床后有意识地活动一下关节,哺乳期内继续摄入适量的钙元素,不要让关节过于疲劳,不要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大约2周左右就会自然痊愈。如果症状明显,还可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
4、腰腿疼痛
很多产妇产后会觉得腰腿疼痛,疼痛一般以腰、臀和腰骶部疼痛为主,部分患者伴有一侧腿痛。疼痛部位多在下肢内侧或外侧,可伴有双下肢沉重、酸软等症状。
专家解答:出现腰腿疼痛现象主要是因为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耻骨联合分离、骶髂韧带劳损埙或骶骼关节损伤所致。如果分娩时产程过长,过大,产时用力不当,姿势不正或者腰骶部受寒等,再加上产后休息不好,过早劳动和负重,造成骶骼关节损伤,都是产后腰腿疼痛的诱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产前,尤其到孕晚期准妈妈的腹部膨大并向前突出,人体重心前移,腰部肌肉张力增加。产后,重心又恢复到孕前状态,但关节、韧带仍处于前一段时间里的状态。如果新妈妈在哺乳时姿势不够正确,或者长时间抱小宝宝,都会使腰部肌肉紧张,增加腰部肌肉的疲劳。
应对措施:产后注意休息和增加营养,不要过早长久站立和端坐,哺乳时腰背部垫一个枕头,采取比较舒服的姿势,抱宝宝的时间也不能太长,更不要过早负重,要避风寒,每天坚持做产后健身操,多加强关节肌肉、韧带的恢复锻炼。为了帮助韧带恢复正常的紧张度、减少哺乳期骨骼中钙的流失,还要保证钙的摄入要充足。
5.会阴部疼痛
对于自然分娩的新妈妈来说,无论有没有做会阴侧切,一般产后会阴部都会感觉疼痛。
专家解答:会阴部产生疼痛的原因有:胎儿分娩时间过长,胎儿对会阴部压迫时间过长,造成会阴部水肿;会阴部侧切后,伤口未痊愈时继发感染;会阴侧切术时,伤口缝合不好,血管结扎不彻底,形成会阴肿胀;在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出现一定的拉伤,有部分肌纤维断裂。
应对措施:针对不同原因,一一解决。会阴水肿者,可以用50%浓度的硫酸镁湿敷外阴,每天2次,每次15分钟,帮助消除水肿。如发现伤口感染,应及时将缝线拆除,有脓肿者应切开排出脓液,然后每天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会阴水肿伴痔核脱出者可将痔核还纳,水肿明显者局部涂抹痔疮膏,或1:5000高锰酸钾坐浴。会阴肿胀者,要及时去医院处理,结扎出血点。伤口护理要注意,大小便后要用清洁的水清洗外阴,以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以防感染;身体状况允许的话,日常进行骨盆底肌的练习,以刺激会阴部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