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
人工喂养
如果母亲因为因疾病及其他原因不能母乳喂养,或者宝宝有乳糖不耐受综合征等疾病,而完全用其他乳类或代乳品喂养宝宝时称为人工喂养。
人工喂养首先鲜牛奶及牛奶制品,还有一些地区用鲜羊奶及其他代乳品。
鲜牛奶:鲜牛奶的成分不同于人乳,其蛋白质含量高,但大多是酪蛋白,不好消化,糖含量低。另外,在鲜牛奶储运过程中污染机会较大,所以鲜牛奶必须调配后才能给宝宝吃。哺喂初生婴儿时,一般要加水稀释,降低酪蛋白浓度;然后加热,改变酪蛋白性质,凝块变小,容易消化,同时,煮沸还能起消毒作用;最后加糖,以提高牛奶中糖类含量,提高供给热量。
鲜羊奶:鲜羊奶的营养价值比鲜牛奶要高一些,酪蛋白含量较低,容易消化。但是鲜羊奶铁含量低,也缺少叶酸,容易发生营养性贫血,所以单纯用羊奶喂养的宝宝,每天必须服用叶酸10毫克。
配方奶粉:营养学家根据母乳的营养成分,以牛奶为主要原料,从大豆中提取大豆蛋白和油脂,重新调整搭配奶粉中酪蛋白与乳清蛋白、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来弥补牛奶中酪蛋白含量高不易消化的缺点,除去部分矿物盐的含量,加入适量的营养素,包括各种必需的维生素、乳糖、精炼植物油等物质,比较适合婴儿食用。
知识小贴士:给宝宝用奶具的注意事项
1.无论是人工喂养还是混合喂养,给宝宝用的奶瓶、奶嘴及盛奶容器等都必须注意清洁消毒。每次用完后应清洗干净,煮沸消毒。现在微波炉比较普及了,可以购买微波炉消毒锅,使用比较方便。另外,注意调配前要洗净双手。
2.选择奶嘴时,要注意奶嘴孔的大小要合适,以将奶瓶倒立时奶水一滴一滴连续滴出为宜。市面出售的奶嘴多数已有孔,有的还标明了适合几个月宝宝使用。
3.调配奶水的温度以将奶水滴于手腕内侧不烫手为宜。爸爸妈妈千万不要用嘴去试奶水的温度,容易将成人口腔中的细菌,传染给宝宝。
鲜牛奶和奶粉的调配方法
鲜牛奶的调配:奶水比例:1个月以内的宝宝按鲜牛奶:水= 2:1的比例调配,1个月以后的可按3:1、4:1至纯牛奶逐渐喂养。目前,市场所售的鲜牛奶质量不一,有的已被稀释,如果再按比例加水,可能达不到所需营养,使宝宝发生营养不良,所以只要小宝宝能适应也可以喂纯牛奶。通常是配制好的100毫升鲜牛奶中加5~8克糖(约半汤匙)。鲜牛奶需用小火煮沸3~5分钟,改变酪蛋白性质,便于宝宝吸收。
全脂奶粉的调配:全脂奶粉是用纯牛奶浓缩而制成的干粉。经过加工后,牛乳中的酪蛋白颗粒已经变得细软,较易消化,适合婴儿喂养。奶水比例:有两种方法按容量配制和按重量配制。推荐用按容量配制,比较方便,好量取,即1平匙奶粉加4匙温开水,这样配制出的奶相当于纯牛奶。然后,按100毫升纯牛奶加5~8克糖的比例加糖即可。调配好后,可以直接喂哺。
配方奶粉的调配:配方奶粉的品牌较多,根据包装上标注的不同年龄段宝宝奶粉用量和调配方法,喂前仔细阅读即可。
混合喂养
如果母乳分泌量不足或因工作原因白天不能哺乳,需加用其他乳品或代乳品喂养的称为混合喂养。混合喂养虽然比不上纯母乳喂养,但总体还是优于人工喂养。所以,即使母乳分泌不足也不能放弃母乳喂养。加用其他乳品或代乳品调配同人工喂养,另外,混合喂养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每天母乳喂养应按时,即先喂母乳,再 喂其他乳品,这样可以保持母乳不断分泌。因为母乳量少,宝宝吸吮时间长,易疲劳,所以每次哺乳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然后再喂其他乳品。补喂的其他乳品量多少,可以通过观察宝宝吃完奶后,能否坚持到下一喂养时间。 2.如果母亲乳汁分泌不足,又因工作原因白天不能哺乳,可在每日特定时间哺喂,最好不要少于3次,这样既保证母乳充分分泌,又可满足宝宝每次的需要量。其余的几次可完全用其他乳品代替,这样每次喂奶量较易掌握。
花絮:谨防宝宝“乳头错觉”
混合喂养时,有些妈妈发现,再给宝宝用了几次奶瓶后,宝宝开始不喜欢吃母乳了,这就是“乳头错觉”。因为橡皮奶嘴长,奶头孔又大,宝宝不需费多大力气,就能痛快的吸到奶水。然而当他们再吸妈妈的奶头时,会觉得不容易含住,而且吸起来也很费劲,因此不再愿意吃妈妈的奶了。
要纠正乳头错觉,首先,要立即停止给宝宝用奶瓶,其次,妈妈们要耐心地帮助宝宝学习正确的衔接姿势。乳头错觉的宝宝多数都不愿等待乳汁泌出,所以妈妈们可以在喂奶前先挤乳房,待奶水下来后再给宝宝乳头,这样宝宝吸吮后不必等待,可以马上有乳汁泌出。只要妈妈对宝宝有耐心,乳头错觉很快就可以纠正了。
宝宝究竟要喝多少奶
科学的讲,由于宝宝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宝宝的喂奶量没有严格限制。一般书本上的只是一个参考数值,如果生套书本上写的每日几次,每次多少毫升,就可能出现有的宝宝吃不饱,而有的宝宝又吃不了。爸爸妈妈应根据自己宝宝的精神、睡眠、大小便及生长发育状况等,慢慢地总结出适合自己宝宝的喂奶量、次数以及配奶比例。
新生宝宝的特别护理
冷热护理
新生宝宝刚出生时,由于外界环境的温度和子宫内的温度有一定差异,加之自身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所以体温极其不稳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若温度过高,新生宝宝体温也升高,易发生脱水热;若温度过低,新生宝宝体温也会降低,易引起感冒或其他疾病。所以,给予新生宝宝恰当的保暖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调节好室内温度,一般以18~22℃为宜,相对湿度50%为宜,并保持恒定,这样可以维持新生宝宝体温在36~37℃。当然,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清洁,经常要开窗换气。如果在炎热的夏季,要特别注意室内通风。冬季的空气干燥,要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以防新生儿呼吸道黏膜干燥而引起呼吸道疾病。
注意要适当调节衣服和被褥的穿盖。宝宝在吃奶或哭闹时都容易出汗,这种情况下应适当减少被褥。
睡眠护理
新生宝宝在出生后除哺乳时间外,几乎全处于睡眠状态,睡眠的数量和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一时期他的发育良好与否。因此,应保证他有充足的睡眠。睡眠时不能处于饥饿状态,睡前最好大小便,卧室要安静、清洁、通风,但不能有穿堂风。有条件的话,宝宝室内温度可控制在21~24℃之间,湿度为60%~65%。
正常情况下新生宝宝每天大约有18~22小时是在睡眠中。新生宝宝睡眠不安是常遇到的问题。当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看发生的时间,是在白天还是夜晚。有的新生宝宝白天睡觉很好,可是到了夜晚就哭闹不睡了。对这样的孩子可以让他白天少睡一些,使他疲劳,晚上自然就能睡得好一些了。
其次要仔细分析一下宝宝睡眠不安的原因,针对形成的原因去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注意一下室内温度是否过高,是否给宝宝包裹的太多,宝宝因太热就可导致睡不安稳。这时宝宝鼻尖上可能有汗珠,摸摸身上也会潮湿,需要降低室温,减少或松开包被,宝宝感到舒适了自然就能入睡。如果摸一下宝宝的小脚发凉,则表示宝宝是由于保暖不好而睡不安,可加盖棉被或用温水袋在包被外保温。大、小便使尿布湿了,宝宝不舒服也睡不踏实,应及时更换尿布。母乳不足,宝宝没吃饱则会影响睡眠,就要勤喂几次,以促进乳汁分泌,让宝宝吃饱。
如果上述情况都不存在,而妈妈在孕期有维生素D和钙剂摄入量不足的情况,新生宝宝可能有低钙血症,在疾病的早期也表现睡觉不踏实,可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和葡萄糖酸钙以纠正。
如果除睡眠不安还伴有发烧,不吃奶等其他症状时,应去医院请大夫检查诊治。
知识小贴士:正确的睡眠姿势
新生宝宝从早到晚除妈妈抱起喂奶外,大多数时间是卧床休息,或处在睡眠状态。但是宝宝自己又无能力控制和调整睡眠的姿势,他们的睡眠姿势是由别人来决定的。作为妈妈怎样为自己刚出生的宝宝选择最佳睡眠姿势呢?
新生宝宝初生时保持着胎内的姿势,四肢仍屈曲,为使在产道咽进的羊水和黏液流出,生后24小时内,可采取头低右侧卧位,可不必枕枕头,在颈下垫块小手巾,并定时改换另一侧卧位,否则由于新生宝宝的头颅骨骨缝没有完全闭合,长期睡向一边,头颅可能变形。如果宝宝吃完奶经常吐奶,刚喂完奶后,要取右侧卧位,以减少吐奶。一般每4小时左右,给宝宝调换一次卧姿,可防止睡偏头。同时注意不要把宝宝的耳郭压向前方。
皮肤护理
新生宝宝皮肤娇嫩,容易损伤,因而接触动作要轻柔,衣着要宽松,质地要柔软,不宜钉扣子或用别针。要用温水擦洗皮肤皱折处,每次大小便后清洗,并用毛巾擦干。但由于新生宝宝皮肤角化层薄,具有较高的吸收及通透能力,故为宝宝涂药或洗浴时应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及易吸收的药物或肥皂,以防宝宝中毒或过敏。
脐带护理
在新脐带未脱落时,每天用75%的酒精擦洗脐部一次,然后用消毒纱布盖上,不要放盆内洗澡。脐带脱落后,可以不用纱布,但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发现脐部有红或有脓性分泌物,则应进行消炎处理。
口腔护理
在新生儿期,宝宝容易患鹅口疮,所以每次喝完奶后,最好让宝宝喝口水,以冲掉口腔中残留的奶液。如宝宝吃奶后就入睡,不易喂水,可以每天早晚用消毒棉棒沾水,轻轻在宝宝口腔里清理一下。注意此时期宝宝的唾液腺发育不足,唾液分泌少,黏膜细嫩而干燥,易受损伤,护理时动作一定要轻柔。
新生宝宝常见问题处理
新生儿黄疸
黄疸表现为皮肤与眼白黄染的一种现象,是在新生儿期很常见的体征。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只要家长了解病因,及时采取措施,不必太担心。
生理性黄疸:很多健康的宝宝出生后第2~3天开始便会出现黄疸,称为生理性黄疸。这种黄疸不是疾病,其原因是胎儿血液中含有大量的原红细胞,出生后,受到破坏并释放出内部的色素——胆红素,使血液内的色素增加,造成皮肤与眼白黄染。正常喂养的宝宝的生理性黄疸,一周内就会消失。
母乳性黄疸:一般在生后2~3周开始逐渐出现黄疸,或原有的生理性黄疸迟迟不退,小儿的精神反应及吃奶均正常。此型黄疸,见于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目前病因还不十分清楚,有可能于母乳中维生素K缺乏有关。可以用维生素K预防和治疗,适当配合清热利胆的中药辅助退黄。母乳性黄疸症状比较严重的可考虑暂停喂母乳,1~3天后再继续哺 喂,愈后一般良好。
新生儿溶血病:如果宝宝出生时表现正常,但是在生后1~2天内出现贫血和黄疸,且黄疸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病情进展迅速。这大多是由于母亲和孩子的血型不合引起的黄疸。此种黄疸出现越早病情就越严重。孩子常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拒奶、皮肤黄染呈金黄色。若不及时治疗,新生儿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例如正常生理反射消失、尖叫、抽搐甚至死亡。若黄疸过高,胆红素沉积在大脑中,即便患儿幸免于死,但仍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及精神系统功能障碍。
感染性黄疸:在新生儿期,一些轻微的感染即可引起黄疸,常见感染有肺炎、脐炎、皮肤脓疱疹等。此型黄疸多伴有体温升高或精神差、不爱吃奶等症状。感染性黄疸的治疗措施主要是针对原发感染进行抗感染为主的治疗。
鹅口疮
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常见于新生儿、体弱儿以及大量应用抗菌治疗的其他疾病婴儿。本病由一种叫“白色念珠菌”的真菌感染口腔内黏膜所致。正常情况下,人口腔内就生存有多种微生物,但多数不发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或口腔内环境适合这种真菌繁殖时,就会发生鹅口疮。
主要表现:口腔黏膜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如乳状的白色斑点或斑片,白色斑点或斑片稍高出黏膜表面,可出现在口腔中的任何部位,多见于两颊、软腭及牙龈表面。病情严重时,白色斑点或斑片会蔓延到咽、唇处,偶尔可涉及到食道、气管。宝宝的口腔黏膜可有轻度充血水肿。白色斑点或斑片上有一层白膜很容易被擦掉,多为坏死上皮细胞及食物残渣构成,白膜较久可呈淡黄色,并可自行脱落。宝宝不会发热,吃奶也可以,一般无其他全身症状。
治疗:确诊孩子患有鹅口疮后,爸爸妈妈可以用消毒药棉蘸2%的小苏打水擦洗口腔,再用1%龙胆紫涂在患处,每天1~2次。对较轻的鹅口疮,可用普通盐水清洗干净后,再涂上鱼肝油治疗。擦洗的时候动作要轻,还要彻底,不然很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