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男孩要面向社会,就得学会“人情练达”,做一个待人接物的高手,将个人素养、礼仪充分展现。
教子个案
黄达在小区花园里踢球,邻居小莉抱着金鱼缸来晒太阳。小莉说:“黄达,你可小心点,别踢着我鱼缸啦。”黄达说:“那你离我远点,我可控制不好。”小莉抱着鱼缸走了。黄达说:“真是小心眼,说一句话就跑了。”
晚上,妈妈请小莉来做客,教黄达数学。黄达马上说:“我不答应,我不学。”小莉说:“你怎么态度这么差,我也是好心帮你。”黄达说:“你的好心我不需要。”小莉生气地说:“黄达,我可是到你家做客来了,你怎么这么凶啊,我不敢招惹你了。”说完就转身走了。
黄达气呼呼地说:“妈,我态度就是这样,我又没说什么,看她气成那样。”妈妈说:“看来是我太惯你了,你刚才很不礼貌,把小莉都气走了,一点也不像主人的样子。”
教育感悟
待人接物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主客之间的礼仪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主客双方都应遵守规则,一旦一方未按规矩办事,另一方便会觉得对方不懂礼数,感觉受到了侮辱。主客矛盾出现,双方常常会不欢而散,正如上例中的黄达和小莉一样。
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待人接物之道,它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男孩对待人接物之道了解得越多,在人际交往中越会如鱼得水,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很多时候,双方打交道时的第一印象,决定了以后交往能否顺利。第一印象多由待人接物的细节来决定。
待人接物集中体现在交往的礼仪细节中。客人应遵守哪些交往原则,主人应具备哪些礼数,都有规定。从客人进门直到离开,主人从接待、打招呼、招待、谈论、送客都有讲究。原则是主人对客人要尊重、礼让、热情、周到,客人要尊重、自律。
男孩要练达人情,绝非一日之功。小的时候只能学皮毛,跟着大人的样子做。随着年龄地增长,男孩也会在这方面表现得更成熟。如果不学习、不练习,到成年了也未必懂得待人接物。妈妈只有从小培养,才能让男孩充分掌握待人接物的技巧和分寸。
给妈妈的教子建议
◎建议一:真诚是待人接物的核心
待人接物的种种礼节习惯,离开了真诚和尊重,就毫无意义。例如,男孩对人说:“对于您的到来,我非常高兴。”可是却一脸不悦,此话的诚意就大打折扣了。妈妈除了教男孩礼仪,更重要的是让他用真诚的心来实施礼节。
男孩只有尊重来宾或主人,心怀诚意,才能在言谈举止中让对方感到愉悦,感到被尊重。尊重和真诚是待人接物中第一位的,没有它,一切的礼节都成了虚伪的客套。
◎建议二:教男孩全套的待人接物礼节
待人接物是一个全套的礼节,从客人到来到离开,或从去主人家到离开,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要求。妈妈可以通过做角色游戏、讲故事等方式,一遍一遍对男孩进行强化教育。男孩对这一整套礼仪细节烂熟于心,在实践中就能自如应用了。
◎建议三:从日常点滴的渗透做起
待人接物也就是主客之间的一些礼仪小细节,男孩了解得越多,改正得越多,就做得越棒。妈妈要仔细观察,一旦发现男孩有不合礼的地方,就应在适当的时候,帮男孩改正。
赵冬和妈妈去王阿姨家做客,走到阿姨家门口,赵冬直接就冲进去了。妈妈赶紧打招呼,向王阿姨问好。赵冬直奔游戏机去了,连招呼也没打,是上次来玩了半天就惦记上了。晚上回家,妈妈对他说:“下次去了,要先敲门,别冲进去,要玩游戏也要先征询阿姨的同意。”
妈妈说:“这是一种礼貌,你要是不能遵守,下次就不能带你去了。”赵冬听后点点头。
待人接物就是一些小细节,妈妈的教育工作也应该从细节抓起。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发现一个改正一个,渐渐地,男孩就会变成一个“小绅士”。
◎建议四:多带男孩走亲串友,多在家招待友人
男孩要在生活中多一些实战经验。只要有机会,妈妈就应该在走亲串友时带上儿子。男孩会从父母的身上,学会如何做客人。节假日,妈妈可以邀请朋友到家里玩,再让男孩多一些做小主人的经验。
陶强的妈妈看周末到了,就邀请了几位同事带孩子到家里玩。陶强负责准备玩具、游戏内容。同事的孩子们一到,陶强马上和他们打成了一片。丁丁口渴了,陶强马上去准备饮料;小花想玩布娃娃,他也马上找了出来。陶强做小主人经验也是在实战中培养出来的。
待人接物不是纸上谈兵,交往场合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男孩只有多实践,才能练就娴熟的待人接物技巧。妈妈要多给男孩提供一些实战机会,让儿子学会做客人,也能做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