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①;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忏》②;又有十二众青年尼僧搭绣衣,靸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诸咒③:十分热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那道士们”三句——伏、申:皆为下对上禀报或行文时的敬词。章、表:指给玉皇大帝的表章。朝:朝拜,拜见。三清:这里指道教的三位祖师,即玉清圣境的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大帝”)、上清圣境的灵宝天尊(又称“上清大帝”、“太上大道君”等)、太清圣境的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等)。叩:叩头,跪拜。玉帝:即“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厥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圣帝”。“那道士们”三句也是超度亡灵的一套仪式,共有三个步骤:其一为“伏章拜表”,即道士们在法坛上恭读给玉皇大帝的表章;其二为“朝三清”,即道士们朝拜其三个祖师玉清圣境的元始天尊、上清圣境的灵宝天尊、太清圣境的道德天尊;其三为“叩玉帝”,即道士们叩拜玉皇大帝。这一套仪式无非是道士们祈求玉皇大帝、道教三个祖师对亡灵降福消灾。
②“禅僧们”三句——禅僧:和尚的别称。行香:这里指和尚手持香炉绕行道场,以敬神佛。放焰口:佛家指为焰口举行超度仪式,即由僧人念诵《救拔焰口饿鬼经》、《焰口仪轨经》、《焰口施食仪》等经文,使焰口们脱离地狱,转生人世。焰口:原为地狱中的饿鬼名,引申以泛指饿鬼。《救拔焰口饿鬼经》说:“(阿难)即于其夜三更已后,见一饿鬼,名曰焰口。其形丑陋,身体枯瘦,口中火燃,咽如针锋,头发蓬乱,爪牙长利,甚可怖也。”拜:拜诵,恭恭敬敬地念诵。《水忏》:全名《慈悲水忏法》。相传为唐代僧人知玄著。事见《释氏稽古略》卷三:知玄俗姓陈,唐僖宗年间为避黄巢之乱,逃往蜀地,左股上生一毒疮,名曰“人面疮”,痛不可忍。“遇异僧,引水洗疮”,得以痊愈。异僧并告诉知玄,这是他前世的冤家晁错和袁盎在作祟。于是知玄撰《慈悲水忏法》以忏悔冤孽。后来僧家便以念诵此书为亡灵忏悔罪孽,祈福消灾。“禅僧们”三句也是一套超度亡灵的仪式,共有三个步骤:其一为“禅僧们行香”,即和尚们手持香炉绕行道场,以敬神佛,为亡灵祈福消灾。其二为“放焰口”,即和尚们念诵《救拔焰口饿鬼经》等经文,超度饿鬼脱离地狱,祈望亡灵免做饿鬼。其三为“拜《水忏》”,即和尚们念诵《慈悲水忏法》,为亡灵忏悔罪孽,祈福消灾。
③“又有十二众”三句——十二众青年尼僧:即十二个小尼姑和十二个小和尚。搭绣衣:身穿绣花衣服。靸(sǎ洒)红鞋:靸拉(把鞋后跟踩倒穿)着红鞋。或本于古代“靸鞵”丧礼。唐·王叡《炙穀子杂录·靸鞵舄》:“靸鞵,《礼》云:单底曰履,重底曰舄,朝祭之服。自(秦)始皇二年,遂以蒲为之,名曰靸鞵……梁天监中,武帝以丝为之,名解脱履。”(鞵:同“鞋”。)至今在某些地区,仍有孝子、孝女在守丧期间要靸鞋的习俗。默诵:不出声地念诵。接引咒:引导亡灵去往极乐世界的咒语。按:佛家有“接引”之说,如宋·张商英《护法论》:“佛之随机接引,故多开遮权变,不可执一求也。”是指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引导众生去往西方净土。但未闻有“接引咒”,似为后世和尚据“接引”之说而杜撰。“又有十二众”三句也是一套超度亡灵的仪式,即由十二个小尼姑和十二个小和尚身穿彩色绣衣,脚上靸拉着红鞋,在灵柩前默诵接引咒语,指引亡灵去往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