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不要过早地让孩子涉及课本内容

21世纪,家庭这样教育孩子 作者:乔闻钟


不少家长在孩子刚呀呀学语时,就急着让孩子认字、数数,稍大一些,就让孩子开始做简单的算术,照着小学、中学的课本让孩子写作业……家长认为,“神童”、“人才”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的启蒙教育很重要,但并不等同于过早让孩子接触将来要学习到的知识。

1.不要致力于把孩子培养为神童

智力超常的神童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本身所具有的潜质被发现而已。

某幼儿园根据一些父母的迫切需求,制订了培养神童的计划:2岁识字,3岁阅读,7岁读初中,15岁上大学。一年的学费高达十万元。就算这个“伟大”的计划能够在每一个入学儿童身上实现,15岁上大学与18岁上大学的区别,不就是3年的时间吗?然而,可怜这个提前3年上大学的孩子,却在别的孩子嬉戏玩耍,亲近大自然的时候被圈在了书桌边;在别的孩子知道怎样与同伴一起往前走的时候,这些孩子只能独自与书本打着交道。

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从容地长大?每个人按照生命的进程,从一个人生阶段到另一个人生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在历练中完成了每个阶段的人生蜕变,也在每一个阶段获得了不同的人生乐趣,从幼稚逐渐趋于成熟。这是人的自然生命过程。有这样一个过程的人生,才能算是完整的人生。

有一对聪明的夫妻,丈夫是博士,妻子是硕士。他们的儿子也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非常招人喜欢。一天我正和两岁多的小家伙逗乐时,孩子的保姆告诉我说,孩子认得不少字了,他的爸爸妈妈计划让他在18岁时完成博士学业。我听了后很有些震惊。看着这个天真可爱的、懵懂的孩子,想着或许因为父母的雄心壮志,他的自由与快乐将很快被剥夺,我心里不由得一阵酸痛。于是,我决定找孩子的父母谈谈。通过与他的父母交谈,我得知其父亲的想法其实就是不外乎要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创造一个“神童”的奇迹。我问这个父亲:“你们生这个孩子的目的,是为创造这个所谓的‘奇迹’做实验吗?”他说:“实施这样的计划是为了让孩子早日自食其力。”我继续问他:“你家里的经济出现了问题,需要孩子早日替父母分担吗?”他接着回答说:“我们家的经济还可以。”于是我说:“你如果真的爱你的孩子,就不要剥夺他成长的乐趣,你让他那么艰苦的活着还不如不要生他!”过了几天,孩子的父亲告诉我,我那天和他的交流让他反省,也让他感到惭愧,他和妻子商量后已经放弃了那个所谓的“神童计划”。

我的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后,当了一名政府的乡镇干部。由于基层工作繁杂,自己又有学习计划与学习任务,她无暇对孩子进行目前流行的幼儿识字、算术等超前教育。但是这个年经的妈妈却尽量抽空陪伴孩子,并注意观察他的兴趣,针对孩子的好奇心对他进行引导,从来不忽略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孩子和妈妈就如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现在这个孩子7岁多,上小学二年级,他几乎在每次的考试中各科成绩都是满分,还是班里的班长。这次期末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这样写的:“你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一个让老师放心的孩子;你聪明理智,知识面较广,很多时候老师就没有把你当成一个小孩子。老师希望你能用你的行为和语言,去感染班上的每一个孩子。”

我的孩子在刚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的一个同学的家长找我商量,希望我的孩子在周末与她的孩子一起去市里的“奥数班”学习,我委婉地回绝了。可是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人同伴,于是找到我的孩子讲了课外学习将获得的优势。孩子听说参加了“奥数班”的学习,数学成绩就可以超过其他同学,便高兴地回家告诉了我。

我的想法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错,也没有偏科,不希望他为追求某一科成绩的拔尖,在这一个科目的学习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影响对其他科目的兴趣。我认为,小学、中学都是打基础的阶段,所有需要学习的科目都应该学好。而且,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程并不难,孩子的学习时间不能只花在学校的教学科目中,应该让他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有看课外书、干家务活和玩儿(包括体育锻炼、学习琴艺)的时间。我相信,孩子在劳动与玩耍中,可以既怡情又益智。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告诉孩子后,孩子也表示认同。与孩子商量后,我建议他去少年宫航模班学习。结果孩子在航模班里既玩得开心,又锻炼了动手能力,也通过学习做航模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2.书读得多并不见得就会成为人才

一些孩子在家庭的引导下,认字早,读书多,在童年时候显现出了某种超越同龄孩子的能力。然而,在人生的幼儿阶段显现出的这样或那样的能力,只不过是某一方面的灵气,距离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些灵气最终能否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才干,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通力合作,并非仅仅提前几年读书就能实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涌现出一批少年大学生,不少家长争相仿效。于是,父母从孩子刚睁开眼睛就让其认字,孩子能认字以后除了读书、写各种作业,其他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孩子虽然成了少年大学生,却因连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都不具备。

3.早早接触课本的孩子如果不能一直超前,反而影响正常学习

许多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时期有某些方面的天赋时,通常一时兴起,买回许多书与学习材料,迫不及待地、毫无计划地,甚至是“即兴”地教授一些知识,比如认字、算数、学外语、背唐诗宋词等。过一阵子以后,家长要么失去了兴趣或耐心,要么因为各种各样的忙碌而中途退却,或者因为孩子失去了兴趣而放弃。

也许家长会对这样的半途而废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孩子反正是要上学的,上学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可是这样被“培养”了一阵的孩子进到学校以后,对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哦,就这些东西呀,我都已经知道了。于是孩子可能盲目地自以为是,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孩子轻则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重则由此厌学。

我认识的一个母亲是小学老师,她的儿子在自己的精心调教下,五岁就能阅读报纸,能完成小学二年级的算术作业。另一个父亲因为自己发展得不顺利,为了弥补自身的不如意,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儿子身上,孩子刚刚会说话,就教他认字算数,背诵唐诗宋词,孩子如果要外出,这个父亲一定伴随左右,绝不单独让孩子出门。孩子学龄前就完成了小学三年级的课程。

这两个孩子曾经让许多父母羡慕。可是,两个孩子最后都没有考上大学;而且,因为肩负家庭的重任,饮食营养丰富,却又长期被要求在家里看书,没有时间锻炼,两个孩子都变得肥胖。类似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们从那些“神童”、“少年大学生”的求学过程可以看到,对超前“成才者”的培养,实际上是举整个社会之力量的过程:十来岁就去上大学的孩子,首先是家庭要有持之以恒的“系统教育”规划;进入高等学府后,孩子通常由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长的陪护,还需要家庭做出牺牲;孩子所在高校通常会为这样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然而,如果“超前生”终未能成正果,这些资源的浪费与损失计将是难以计算的。

即使孩子如愿地被培养成为“超常生”,但他们身上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通常被寄予了厚重的期望。来自各方的压力将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们必须不能落后,往往以失去生长、生活的乐趣为代价,否则,他们无法面对亲人与社会对他们的重望。

作为父母,与其让孩子这么过着他们的年龄难以承载的生活,为什么不让他顺其自然地、快乐地长大成人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