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诗人请吃粥(1)

碗里江山 作者:二毛


粥应该算是中国人最早的美食了。

古代粥也称“糜”、“”、“”。《说文解字》解释为:“糜,糁也。从米,麻声。”至今在山东临沂一代,一种玉米做粥还被称作“糁”。另外,《礼记》中也有记载:“粥之食,自天子达”。

我们说的成语“养家糊口”中的“糊”的本字应该是“”,其实更合本义。

粥是一种半液体的黏稠食物,温和可口,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因为这种特质,至少在周代,粥就被当做“敬老”食品了。《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可见,古代的粥和几杖一样被当做敬老的礼仪赏赐。

而现在,粥在民间语境中多指代不好的饮食,比如“吃粥噎菜”、“别人吃肉你喝粥”等。但在周代,粥是做为高档食品给王室特供的。《周礼》记载:“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涼、醫、酏,入于酒府。”这里的“浆人”,就是专门执掌皇帝饮食的官员,而这里“六饮”中“凉”和“酏”都是粥,酏食即薄粥,酏浆即粥汤。

直到唐代,粥还被皇帝用作赏赐大臣的御品。唐人冯贽在《云仙杂记·防风粥》记载:“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馀,食之口香七日。”一碗粥吃了能香七天,说得有些夸张了,这其中感激皇恩的心理因素似乎比较多。

然而,不可否认,防风粥的香味确实是特别出名的。清代康有为在他的书法论著《广艺舟双楫·榜书》中还拿防风粥做比方:“《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实际上,防风粥是由中药防风草和大米一起煮成的,算是一道药膳,有防治感冒、呕吐、腹痛、湿疹等功效。

古代很多时候是把粥作为祭祀之物的,还有“食粥消灾”的说法。民间也有正月十五吃粥消灾的说法,这一习俗甚至还传到日本,至今在日本仍然盛行。有民俗学家甚至认为,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就是由吃粥而来的:最初人们以粥祭祀,后来逐渐演变成以米做成蚕茧形状的粉团,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元宵。

巧合的是,古代诗人在咏叹和欣赏美食的时候,被提及最多的恰恰也是粥,如梅花粥、神仙粥、豆粥、茯苓粥、腊八粥等。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一首诗叫《寒食梅粥》,其诗云:“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这里的梅花被诗人先看,再熬粥,然后用干花“当香烧”,真是物尽其用,浪漫至极。

这让我想起一位朋友,当代著名诗人张枣《在镜中》一诗中的诗句:“当我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南山。”自古以来,好像诗人对梅花总是特别有感觉,而梅花粥的名字本身也够诗意,得到诗人们的青睐也在意料之中。

另一位大诗人苏东坡也作词吟咏道:“梦蝶犹飞旅枕,粥鱼已响枯桐。”这里的“粥鱼”就是用木料挖成的鱼形响器,寺庙中黎明召集僧人开饭时,往往会敲击粥鱼。宋代吕渭老还有一首《渔家傲》词,其中有“落月杜鹃啼未了,粥鱼忽报千山晓”的句子,说的也就是这种粥鱼。

另外,“粥鱼”也有“粥鼓”的说法,就是用鼓声来告知僧人吃粥。宋代范成大有诗句“魂清骨冷不成眼,彻晓跏趺听粥鼓”的诗句,而苏轼也有诗云:“灊山道人独何事,半夜不眠听粥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