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冲动行事,跳槽之前须三思
今天下班还在这里打卡,明天上班已经去了隔壁的公司报到。“跳一跳,摘个桃”,或许职场中人都曾有过跳槽的冲动或经历,有的人幸运地拿到了橄榄枝,有的人却因为这一跳,摔得更狠。可能目前跳槽已经成为职场中获得更高的薪酬、更理想的工作环境、更大的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但跳槽失败的案例也不胜枚举。跳槽之前要三思,不要冲动行事。
以下是三类最易“受伤”的跳槽者:
1.逃避型:多少有些不成熟
并不是每个人跳槽都是为了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待遇,有不少人觉得职场环境与心情也很重要,当这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选择跳槽。
武文斌从大专毕业后就在一家中等规模的物流公司工作,一干就是六年,虽然也有过跳槽的机会,但他始终没有想过要离开这里。因为他不喜欢变化,而且部门经理人很好,对待属下宽严相济,部门业绩也一直是公司里最好的。六年来,大家都过得很轻松也很充实。但上个月,武文斌跳槽了,因为换了经理,整个部门的风气也跟着变了。
新任部门经理脾气很糟糕,基本上每天都有人会挨骂。最痛苦的是每周一的例会,每个人都必须向他报告你上个星期做了什么,这个礼拜打算做些什么,然后他会告诉你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而如果有人上个星期有什么失误,那他就更倒霉了,开会作为重点挨批对象,有时甚至还被骂娘。平时只要他在,大家就如履薄冰,但即使如此谨慎,还是难免挨骂。在这种环境里待着,人变得很压抑,心情很糟,最终大多数人选择跳槽,武文斌只是其中的一个。
点评:有些人与上司的性格“相克”,难以共处,自然在工作中感到很憋屈,因而选择跳槽。这种逃避型跳槽要从两方面考虑,有些时候确实是上司的性格问题,不得不走,但也有很多的时候是因为跳槽者不知道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如果他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即使跳槽,也难有大的作为,因为在新的公司,你很有可能碰到更难相处的上司。
另外,现在职场上拿跳槽当家常便饭的大有人在,他们大多也属于此类型。他们在企业中经历往往比较浅,也没有什么特长和技能,但“这山望着那山高”。因为没有成绩,平时不被上司或老板重视,企业给的待遇自然也低,产生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就抱怨环境,到了新的单位,依然不满意,只好接着“跳”。
2.冲动型:跨行业跳槽要三思
曹鹏原来在一家国内数一数二的网站做销售工作,收入也很不错,但工作几年下来,觉得不再有什么发展。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同时也凭借自己卓越的销售业务能力,他跳槽到一家世界500强的医药公司任职医药代表。丰厚的底薪、完善的福利政策以及颇具前途的发展起初让曹鹏兴奋不已,觉得自己选择跳槽很正确,这一步走得“值”!但半年过去了,曹鹏开始感到有些郁闷。
真正接触了医药代表业务后他才发现,一切要比自己当初预料的要困难得多。晦涩难懂的医药名词、“黑暗”的业务销售模式、混乱的公司内部管理,都让他一筹莫展!曹鹏可以选择再跳槽,但面对丰厚的薪酬和福利,他真是有点儿舍不得。现在他天天发愁,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拼命地学着适应。
点评:曹鹏可以说是被福利待遇“腐蚀”了,虽然跳槽结果不如意,但他还是在坚守。其实,这种跨行业跳槽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不适应新行业的游戏规则。如果目的是为了更高的薪酬,或者更看好这个行业,那么既然选择了新的环境,就不要受之前模式的干扰,要想办法适应这个行业的“行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反之,如果觉得自己的做人原则更重要,那么你跳槽之后的亲身体验已经证明你不适应这个行业,应该迅速离开,不要试图凭一己之力改变一个行业。
其实,同行业跳槽也会碰到前后公司的管理模式、行为方式上的冲突,尤其是从大企业向小企业跳槽。在大企业待惯了的跳槽者往往冲着高薪高职而来,而受不了那种家族式的、并不规范的私营小企业的管理模式,最后也会无法忍受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