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把重点放在一家小公司,放弃把握多家企业的尝试,可以以小见大,更好地了解硅谷,洞察一个全新的工业门类的发端,透析小公司的生命轨迹。我好奇表象与实质是否一致,公开申明与私底下的作为是否契合。我希望把重点放在苹果上市以前的情形,探究孕育了它的创始人的社会氛围,考察他们的性格对公司有何影响。退一步,我也想揭开几个寻常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成功?何时成功?如何成功?“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准确地解答了苹果成功的部分原因,可是,还有几十乃至上百人,也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创办了家用电脑公司,却遭遇失败,这又怎么解释?
有几个月,我在苹果公司享有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我获准出席各种会议,观察新电脑的研制进程。但是,我1982年看在眼里的公司,与 1977年拥挤的车库小作坊判然有别。为此,我把苹果公司各个阶段的简略叙述在书里作了穿插。这本书不是正式授权的对苹果电脑的描述,也不自称是精确的史实。除了其向外界发布的资料,我没有别的渠道获取苹果公司的内部文件。书中简略述及的人物南希·罗杰斯(Nancy Rogers)是真人化名,还有几个人要么早已离开公司,要么头衔发生变化。我没过多久就发现,写书描述一家正在发展的企业,描述一个变化迅疾、令人目不暇接的行业,至少有一点和研制电脑颇为类似:如果把每一处改动、每个巧妙的新创意添加进去,两者都能做得更好。可是我也和电脑工程师一样,必须加紧行动,按时交付产品。那么,下面就是苹果赚到第一桶金的发展之路。
“我们能用你的盛会交货吗?”乔布斯问。
几方阔大的法式落地玻璃窗沐浴着加利福尼亚的阳光。阳光洒落进来,正是秋天,一道道斜射的亮光在凌乱堆放的公文包、挎包、背包和吉他盒上面舞动跳跃。这些行李的主人围坐在石砌的壁炉前,倚在宽大笔直的半圆形靠背椅里。60多张面孔大半正处于年龄不确的阶段,大致在 20出头、30不到的样子。 1/3是女职员。他们大多穿着不分性别的统一行头:牛仔裤、 T恤衫、圆领背心和跑鞋。间或几个大腹便便的人,偶尔有几缕花白头发,戴眼镜的居多。有的没刮胡子,有的睡眼惺忪。几顶蓝边的涤纶棒球帽上印有一只苹果被啃了一口的剪影,旁边有黑色的字母标识“麦金塔部门”(MACINTOSH DIVISION)。
这群人的前排,铁桌边上坐着一个瘦削的高个子,30岁不到。他身穿格子衬衫、发白的牛仔裤和磨破的跑鞋,左手腕戴一只细方块电子表。他的手指长而瘦,指甲被啃得有些秃,油亮的黑发精心作了打理,两侧鬓角修得整整齐齐。他眨了眨深陷的褐色眼珠,好像隐形眼镜把眼睛刺痛了似的。他面色白皙,鼻子又尖又挺,左脸显得柔和俏皮,右脸略显凶狠阴郁。他就是史蒂夫·乔布斯,苹果电脑的董事会主席和创办者,也是麦金塔部门的总负责人。
在座等着听他讲话的都是这个新成立的部门的员工。他们坐大巴从苹果位于加利福尼亚库珀蒂诺(Cupertino)的总部,翻过几座松柏苍翠的山岭,来到太平洋岸边这处周末短途出游的度假胜地,准备休整两天。休息区是木头搭建的独立公寓,屋顶竖起笔直的烟囱。木头常年风吹雨打,变成灰白色。楼群散布在沙丘和挺拔茂盛的野草间。在明媚的晨光照耀下,这伙人聚在一起,组成了一家年轻的电脑公司常见的不受拘束的骨干。这里有秘书和实验室研究员,有硬件和软件工程师,有营销、制造、财务和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专门负责起草说明书的。有几名新员工是初次跟同事见面,有几个是从所谓的“个人电脑系统”(Personal
Computer Systems)部(该部门生产苹果2代和3代电脑)调过来的,还有几名员工在“家庭办公系统部”(Personal Office Systems Division)干过,它准备推出一款叫丽萨(Lisa)的电脑,卖给企业。麦金塔部门有时也叫 Mac,它没有正式命名,前途未卜。而这款Mac电脑,在某种意义上,是公司的一个孤儿。
乔布斯开口说话了,他语调平缓,一字一顿。“在座的各位,”他说,“是苹果的精英。在这里,我们把最优秀的人才汇聚一堂,必须干一番事业,做一件多数人没做过的事:我们要拿出一样产品。”他敏捷地一跃,跨到一块黑板前。黑板上贴着一沓乳白色的大纸,纸上用稚拙的笔迹写着一行字。乔布斯指着这一行字。这句话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拿不出产品,就不算完工。”他念道,“我们要做的具体事务数都数不过来。6个月前,谁也不相信我们能做到。现在,他们相信我们能行。我们知道,丽萨能卖掉不少,不过苹果的未来在于 Mac。”他掀起一张纸,翻到第二页,念道:“绝不妥协。”提到计划推出这款电脑的日期,他说,“宁可延期,也不要推出错误的产品。”他停顿片刻又说,“不过,我们不会延期。”接着他又翻过一页,大声朗读:“过程就是回报。”他展望未来说:“从今天起再过 5年,你回想现在,心里会想:‘当年真是美好的岁月。’你们知道,”他把嗓门提高半个八度,“这个部门是苹果最好的部门。就像3年前的苹果。如果我们保持这种纯洁性,招聘合适的新人,它还是个工作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