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情绪和感受

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作者:麦基卓


所有感受都是出于自己的解释,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有更进一步的选择:隐藏心中的感受,或是跟别人分享。如果我们决定与对方分享,就得以释放自己的能量,彼此建立深厚的亲密感,对方可以更了解我们,我们也觉得与对方更亲近。

虽然一般的观念不是如此,但每个人其实都有各种感受(feelings)。感受可说是内在环境的量尺,就好像温度是测量外在环境的方法,冷热的起伏能使人经验到温度,有变化才有比较;如果住在恒温的环境,就会失去冷热的感觉。这种情形也适用于感受,感受本来就存在,但内在感受固定不变的人就容易忽略感受。被别人视为冷酷、控制的人同样有各种感受,只是没有流露出来。缺乏感受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大脑测度的能力有问题,比如慢性大脑疾病或歇斯底里症。

情绪(emotions)和感受不同,情绪是表达感受的工具,当感受从内在向外界呈现时,就是情绪。所以,一个人可能内心觉得哀伤,但通过流泪或脱离社交接触来表现情绪。许多害怕感受的人,其实是害怕外显的表现:情绪。厘清这一点后,就可以尽力熟悉内心世界,而不用耗费极大的能量来控制外在的表现。害怕情绪通常表示害怕失控或过于脆弱,这种人会发展出"进入脑袋"的模式,为了安全感而表现出理性、疏离的样子,建议他们流露情绪就好像要他们不带粮食武器就到荒野丛林中探险,是非常可怕的提议!

不愿流露情绪的人需要高度的了解和鼓励,才能帮助他们在关系中流露情绪。切记:每个人都有许多感受!不要用对错的观点来看不流露情绪的人,这种态度容易引发更多防卫。分享感受是互惠的冒险,双方都能有所学习。分享感受的意图必须被提出来讨论和澄清,如果能让关系变得更深入,即使是害怕分享的人也可能愿意尝试。任何与控制、亲密和信任有关的问题,都必须先提出来讨论,使不流露情绪的人知道自己处在安全、接纳的环境。许多人认为探讨过去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不愿表达情绪的情境,是很有用的方法。分享感受时,如果担心会有悲惨的后果,也必须探讨这些担心。

感受是内在的主观氛围,和外在客观经验有关,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作出选择。人类基本上有两大类感受:吸引人的正向感受和使人厌恶的负向感受。痛苦的感受(比如受伤和焦虑)会促使我们离开别人、保护自己;而较正向的感受(比如吸引、亲近、温暖、快乐和喜悦)容易驱使我们靠近别人。

仔细审视,就会发现感受的产生和责任都在于自己,而不在其他人身上。我自己的知觉和解释造成这些感受,为我提供最好的反应。例如,我和儿子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时觉得温暖、快乐,但如果我突然想到儿子对游戏过于认真,把游戏当成事实,我的感受就可能变成担心、烦恼。差别不在于他们以什么方式玩游戏,而在于我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他们的行为!在关系中,一方开始出现躲躲藏藏的迹象时,另一方可能开始焦虑,经过一些侦察后,她发现他在为她安排充满惊喜的生日宴会,当解释改变时,所有的担心就消逝了,即使他仍然鬼鬼祟祟,她仍有关爱、温暖的感觉。有的人会说他躲躲藏藏的行为造成她的焦虑,等于把她视为对方行动之下的无助受害者。如果要采取更负责的立场,就要看见自己的感受来自我们对知觉的解释。为任何特殊感受抓狂之前,都必须先核对感受背后的解释,才能看出焦虑是否合理!

所有感受都是出于自己的解释,了解这一点之后,就可以作出进一步的选择:可以同别人分享感受,也可以保留在心中。如果分享出来,就得以释放自己的能量,建立更强的亲密感,对方可以更了解我们,我们也觉得与对方更亲近。如果选择保留不说,身体的能量就必然会关闭,于是觉得不被了解、与对方疏离,而减少亲密感。这种情形常常发生在负面的感受,如果不承认自己有嫌恶、生气、嫉妒或哀伤的感受,就会因为有所保留而与对方疏离。如果我因为不喜欢某件事而对某人感觉不舒服,我可能不敢说出自己的不舒服,因为担心伤害对方。可是,我其实无法使他有受伤的感受,因为只有他可以伤害自己。我更担心的通常是他可能因为我的做法而不喜欢我、排斥我,可是如果我不说出感受,他就更不了解我,我们就更不亲密。一旦我自信能完全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就能以不责备、不要求对方改变的方式分享。对方不一定觉得我的负面评断是有益的资讯,说不定还不予理会,所以我有可能得不到什么反应,如果我对这种结果觉得失望或怨恨,就知道自己的分享是控制,而不是真正的分享,可能危害彼此的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