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中庸之道所展现的意义

论语辩惑 作者:萧民元


首先,“中”有时候又叫“中庸”。提到中庸,就有很多人误会,以为孔子提倡中庸是要人们做一个没有特色、没有明显立场的好好先生。其实这是不对的。没有特色、没有明显立场不是中庸,是平庸。中庸是容许人有特色、有明显立场的。它所不容许的是情绪、思想和行为的极端化。

其次,“中”不是物理上中点的中,也不是意见上折中的中。“中”是指处理事情最恰当的着力点,既不偏左,也不偏右,适中的意思。

由于事物的现状是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中”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时空性的。也就是说,那个最恰当的点是随着时空的转移而变化的。孔子曾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去掌握这个随时空改变而改变的“中”呢?孔子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非常之难。因为要掌握“中”,不但要有大智慧,同时也要求很高的艺术性,这与一个人的德性、修养、心胸器量等诸多因素有关。换言之,守中、用中,除了要有宏观微观兼具的智慧外,还要有极高艺术性的调控能力。(关于这点,相信没人能说他一定可以办到。但随时能在心里存有“中”的概念,警觉力够,就可“虽不中,亦不远矣”。)

下面举三个例子来说明中庸之道所展现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一、例如父母管教子女,既不能太严,也不能太宽。太严太宽都是“异端”。太严了,子女的独立性受损,将来步入社会就要吃亏。太宽了,子女容易任性自私,将来步入社会,也会不利。如何掌握严宽适中,颇不容易,要看父母的智慧和处理的艺术了。同时,由于子女在随时成长,所以严、宽没有一定的比例。子女幼小时,或者严应多于宽。稍长时,或者严宽要对等。长大成人后,或者宽应多于严。

二、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也是如此。太侧重工业的发展,将有害于生态;太侧重环保,将阻碍经济的成长。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适中点,不容易,是智慧也是艺术。或者经济刚起步时,工业应重于环保。经济已有小成时,或者要工业环保兼顾。经济已经发达时,或者环保要重于工业。

三、政府的管制和个人的自由大概也是如此。政府拥有过多的管制力,就有集权政府的味道。个人太过自由,就有无政府主义的倾向。这是两个极端,如何找到适中点不容易,是智慧也是艺术。或者在国力衰弱时管制要多过自由,发展以政府的计划为主导。在国力中等时,管制和个人自由要平衡,发展以政府的计划和人民的创造力结合为主导。在国力强盛时,个人的自由应超过政府的管制,发展以全民的创造力为主导。

总之,“中”是重要的。唯有执中,不但可以免害,而且可以最大效率地获取最大的成果。

2.1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上文“是知也”,其实就是“是智也”,但笔者看到一本近代还很有名的注释书,或许根据某个古解,把它解成“是真知也”,乃觉得有说明的必要。

社会上颇有一些人士,由于过于好强,好面子,面对自己不知的事物,常常假装知道,甚或冒充内行,以示自己“有智慧”。孔子认为,这种骗人骗己的心态和行为其实是“没智慧”的表现。只有诚实地对知道的表示知道,对不知道的表示不知道的态度,才能虚心上进,才有再学习的可塑性,才“是智也”。

记得在《荀子》的《子道》篇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孔子告诉子路:“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如果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解成“是真知也”,那么,“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岂不变成“是真能也”,通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