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能够产生这些喜怒哀乐的东西,你要认真;能够产生我们种种思想的东西,你就得认真。今天自己这个主意好得很,简直是“神来之笔”,这个“神来之笔”也靠不住。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神来之笔”?有的时候,稀里糊涂的,自己就做傻事,脑袋就短路了。这个倒不要紧,关键是你为什么会短路?为什么会做傻事?要找这个“根由”啊!这个“根由”我们就要认真。能生的东西我们就要认真,所生的东西你千万不要认真。既然能生它就能灭,它是来来去去、周游不定的。不管是事事有序,还是万物有理,都是我们心里来来去去的东西。但是,关键是能够产生这个的根源在哪?佛教的话说叫“彻法源底”,道家里说“各复归其根”,要你“知根”,这个根又“不知”。这个“不知”后边还有的讲,这个“不知”就很了不起,我们不要以为“不知”就很惭愧。如果真正明白,这个“不知”的妙,就像我们在《大宗师》中所学到的,“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一个“养”字,“以养其知之所不知”,那个就妙不可言了,那个才真正叫“知根”,所以我们要仔细体味其中的智慧。
“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这个“油然”,就是在变化之中。“不形”是没有具体的形状。大道是什么形状?我们是说不清楚的。我们说镜子是什么形状?不管是方镜子,还是圆镜子,那只是外形,镜子到底是什么样子?也说不清楚。狮子来了是狮子的形象,苍蝇来了是苍蝇的形象,它可以反映出外部事物的形象,你说镜子到底是什么形象?你说得清楚吗?你说不清楚。
现在做个小测验,比如我们都在喝这个茶,这个茶到底是什么味道?哪个人能把它描述清楚?即使是非常会写文章的人,极赋语言艺术才华的人,到那时,都无下口处,这个究竟怎样写?真正是说不清楚。一个具体的对象,你都说不清楚,你还能把“道”说得清楚?你还能把“命”说得清楚吗?
虽然说不清楚,心里又明明白白,吃了苹果肯定是苹果的味道,绝不是梨子的味道,更不是西瓜的味道。你心里明白,但这个“明白”又说不清楚,你究竟有多“明白”呢?也未必就很明白。那只是一个舌头上的感觉而已,还有肚子的感觉,还有眼睛的感觉、耳朵的感觉等等。你看到苹果很光亮、很新鲜,认为这个苹果好;如果你看到苹果都烂了,流水了,肯定就不好,不能买,这是眼睛的感觉。舌头的感觉,心的感觉呢?当然,苹果的味道是舌头的感觉,心的感觉是从舌头的感觉而来,这个还谈不上心的感觉,舌头的感觉要转换成心的感觉才起作用。
如果不转变成心的感觉,那就是熟视无睹。有的人吃了东西,你问他什么感觉?噢!我还没有留意!所以,有时候,你要留意才能找到感觉,你不留意就找不到感觉。那么“留意”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大家想一下,我们要“留意”。你看我们这位朋友泡了一杯人参茶,为什么呢?因为他精神不好,喝了精神要好一些,有精神了他才能“留意”。如果不喝人参茶的话,一会儿就要打瞌睡了,头脑就不清醒。你要想认真听课的话,就得精力集中,所以你不能不“留意”。那么这个“留意”就很重要,我在讲《信心铭》的时候,反反复复讲到这个“留意”,那这个“留意”又是一个什么状态,大家就要认真地去找这个感觉。精神作用的第一个关口就是去找这个感觉,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去找感觉,感觉到了,然后我们才能分析,得出判断,一系列逻辑程序才能运行。但是没有“留意”这个东西参与其中,那你的一切精神活动全部不起作用,全部都是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