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食物的"物理特性",指的就是中医常说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这四种分类本来指的是人的体质,但也适用于药物或食物。譬如,吃了容易口渴、火气大的食物属热,会拉肚子者属寒性食物;有些食物食用后会发汗解热,属表,那些必须消化吸收之后才发生作用的食物属里;吃了以后令人感觉懒洋洋、不想动者为虚性食物,食用后活力充沛、很有精神者就是实性食物。其中讲得最透彻的则是阴阳之辨。
一般而言,所谓"阴性食物"指的是湿、热、柔软,多水、多油,气味重,其性较不活泼,含有低钠离子,烹煮时间比较短者。而与此相反,比较干、凉、坚硬,所含的水分和油分比较少,没有特殊气味、物性活泼,或含有较多金属离子的就是"阳性食物"。这些食物的种类很容易意会,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所以不多加举例。
话虽如此,但食物的阴性与阳性之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食物的属性不是那么明确,可能阴中带阳、阳中有阴,甚至由阴性慢慢趋近于阳性,很难一分为二。幸好这种连续性的趋势有规则可循,我们可以从食物的成分、颜色、味道来做判断。
成分--由阴性趋近于阳性的原则为:脂肪→蛋白质→矿物质。
颜色--由阴性趋近于阳性的原则为:透明→白色→褐色→粉红色→红色→黑色。
味道--由阴性趋近于阳性的原则为:腐败味→酸味→甜味→咸味→苦味。
举例来说,以"脂肪"为主的食物,因为具有"多油、多水、柔软"的特质,所以属于"阴性"食物。但一种食物中的脂肪成分有多有少,通常都不是"全脂",否则难以下咽(譬如没有人干吃猪油)。如果食物中含有少量脂肪、多数蛋白质,则可能属于"中性"。若脂肪的成分极少,但"矿物质"的成分较多,那么因为符合上述"干、硬、少水、少油、含较多金属离子"的特性,因此比较趋近于"阳性"食物,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