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5日中秋节下午,我和天津的一位老师坐上飞机前往瑞典。原以为我会在靠近月亮的天空上,更清楚地看见嫦娥、桂花树,没有想到一路上都是晴空万里。到了斯德哥尔摩是当地时间下午6点,爱迪特(EdithFrey)老师已经在出站口等我们了。
为了让我们多看一眼城市,爱迪特带着我们乘坐公共汽车。她兴致勃勃地说,她还安排了桑拿浴,并且有一位芬兰人教我们怎么洗桑拿,周六还要带我们去听瓦格纳的歌剧,她说的最多的是她非常开心我们来到瑞典。等我们到达她林中的家,四周已经一片漆黑,没有一户邻居,只听见风吹树叶的“刷刷”声和脚踩在树叶上的“嚓嚓”声。
生生不息
第二天清晨,我4点半就醒了。6点多钟吃完早饭,爱迪特带我们参观她的没有围栏的花园。早茶的薄荷来自花园,爱迪特说:“天太黑了,只采到三片叶子。”就这三片绿绿的叶子煮出来的茶清香四溢。花园里有各种草药,几乎每种草药我都学爱迪特的样子,伸出手来摸一下叶片,然后闻闻手上的余香。园子里还有花、水果树和蔬菜,她指着只剩下根茎的葱说:“被动物吃掉了,一片叶子也没有留下。”
说起我和爱迪特的缘分,还得从2006年的1月开始。一位热心华德福教育的瑞典商人爱瑞克(Erik)参观了我们当时小小的家庭园,回国后把我们需要有经验的华德福老师的消息,刊登在当地的通讯上。已经71岁的爱迪特看到后,很想来中国帮助我们,但又觉得自己年纪这么大了,从来没有去过中国,连英语都不会,能适应吗?能帮得上忙吗?犹豫再三,心中的强烈愿望还是促使她要到中国去。我是2006年10月30日第一次见到爱迪特,她满头白发,身体臃肿,一路上兴奋得说个不停,我只能捕捉到几个英语单词,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
利用周末的时间,爱迪特在幼儿园举办了一天的讲座和手工活动。我以为她一定累坏了,可是她红光满面,眼睛炯炯有神,对我说:“我非常开心有人来听课,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死之前,把一生的经验告诉别人。”她指指胸口,“我的经验全在我的心里,不在头脑里,也不在书本上。”为了满足她的心愿,我安排她到处去演讲,三周时间,我们去了12个不同的场所,约540人听了她的讲座。
再次见到爱迪特是2007年4月6日,她决定每年两次自费来北京。这次她一见到我们的幼儿园就说:“我回家了!我回家了!”每天晚上,她带领老师们吹竖笛、做手工和手指游戏。离开中国前,她邀请我到瑞典参观。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瑞典,每次看到路旁的鲜花,爱迪特都会喊我:“蓓!蓓!看——花!红色的,真美!”她曾在幼儿园里采来花瓣画画,孩子们看到了,也模仿她的做法用花瓣画画。穿上丝绸的衣服,她说很高兴。那天要看歌剧,她说了几次:“想到晚上的演出,真开心。”我常常忘记了她的年龄,好像是和一位孩子在一起,洋溢着对生活和大自然的好奇和热情。她还会做各种各样的娃娃、动物、偶人,我跟她学,一样的方法,怎么也做不出那种惟妙惟肖的神态。她还做过两个中国古代人物,她说做的时候心里在想怎么帮助中国。
国外华德福幼儿园的一些用品十分昂贵,比如在瑞典商店,一盒蜡块90克朗(90克朗相当于100元人民币),一片蜂蜡15克朗,一个手掌大的娃娃299~499克朗,一个大娃娃998克朗,25克彩色羊毛35克朗,一支五音竖笛520克朗,一个里拉琴(lyre)1500~2000克朗。爱迪特为了支持中国的华德福,一次可以买上几千克朗的用品,而她自己平日里省吃俭用。她喜欢吃橘子,却舍不得买新鲜的吃,我亲眼看见她花10克朗买一袋过期的橘子,有的已经长了黑斑。她还说自己退休了,工资不高,可惜不能一年来中国三次,只能来两次。
爱迪特不喜欢美国,她认为美国人的思考是黑色的。她曾以为这辈子不会在中国看到麦当劳,从中国回去后,她到处说中国怎么好,不愿说批评的话,有人问难道你就没有发现中国有任何的不足或缺点吗?她只好说:“麦当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