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春熙路上看芸芸红尘

信心铭 作者:冯学成


参禅的关键是在念头上的"明"。我们要把念头上的能与所、主与从、宾与主的关系搞清楚,时时刻刻都处于明白之中,这样你就不会犯迷糊。明白的时候是不是还有取舍呢?有憎爱就有取舍。在我明白的时候,面对是非、顺逆,又该怎么办呢?

该取就取,该舍就舍,该爱就爱,该憎就憎!你是主人,你不会为境所动、为境所转,那么一切都是你的下饭菜。这是用的一个方面。做主之前,你是被动的,是心和境的奴隶;做主之后,你是主动的,是心和境的主人。但是我们要知道,做主的这个本身,它是非憎非爱的,是无拣择的。所以三祖大师说"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这就要求我们当下一念干干净净,清清明明。你说它是,它不是;你说它非,它不非;你说它爱哪一个,它也说不清楚爱不爱;你说它恨谁,它也说不清楚恨不恨。它本身是无形无相,无来无去的。面对客观环境,面对自己的心境,我们应莫存顺逆,保持一种万法平等的观念,以这种感觉来面对我们来来去去的念头。

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你在川流不息的春熙路逛街,但来来去去的人都和你没有关系。你走你的路,他办他的事,互不相干,正所谓视同路人。如果碰见一个熟人,你就得打个招呼,聊上几句,这叫缘分。平时我们观察自己的念头起落生灭,很多念头就像我们在春熙路上遇到的来往路人一样,都与自己毫无关系。有些虽然是善念,来就来了,去就去了。同样,有些不好的念头,你也把它视为路人,让它来去自由,自生自灭。但有些念头,比如今天早晨九点钟上班,这是正当的,是应该应酬的事缘,你就得去做。同样,对我们修行、学法有帮助的念头,并不是随意说放下就放下了,而是该提起的,就要提起来!

但是从禅宗的角度来讲,更进一步要一切法都不留,一切念头都不留。就像赵州老和尚所说:"老僧行脚时,除二时斋粥是杂用心力处,余外更无别用心处也。"除了吃饭上厕所用心,其他事来了就来了,不会用心着力。过去的祖师们说:"雁过长空,影落碧潭;雁无遗迹之意,潭无留影之心。"一只大雁从湖的上空飞过,难道它还想:我的身影多么美丽,不如留在这湖面上。它不会有这个心,飞过去就飞过去了。如果我们用心达到了这样的功夫,那就潇洒自在了。真正一个出世间的人,看破红尘的人,应该有这种潇洒的精神状态。有了这种素质,才能把平常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慢放下。

我们断不了的烦恼,不外乎是我们心理上种种情绪的积聚,是种种心理内容对我们精神的污染,从而引起不了然。如果我们真正能在念头上看穿、看破,把它放得下,我们就离解脱不远了。这本身就是解脱,还要到哪里找解脱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