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王汝瑜考上了南京五中。那时,抗美援朝战争打得正紧,部队到学校征兵,海、陆、空各招一名。王汝瑜报了名,体检合格,被部队批准参加空军。同学们都羡慕死了,王汝瑜更是高兴,梦想着自己长上翅膀飞上了蓝天。部队第二天早上就要出发,当她兴冲冲赶回家时,才知道自己根本就去不成,父母都在华东革命大学,家里是年迈的祖母和年幼的弟弟妹妹,她刚一到家,两个小弟弟和年幼的妹妹就“姐姐、姐姐”的叫着围了上来。王汝瑜心一酸,自己走了,他们怎么办?谁来管?而且,家中只有破衣烂衫,连一套像样的行李也拿不全。第二天,等她赶到学校时,部队已经开走了。王汝瑜撕肝裂肺的大哭一场,终于没能成行。母亲知道此事后,心里感到很愧疚,认为是自己影响了女儿的前途。
生活的磨难使王汝瑜迅速成长,从小学到中学,她的功课一直在班级和学校名列前茅。中学时,王汝瑜已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生性活泼,又天生一副好嗓子,整天到晚唱个不停,同学们私下给她取个绰号“小夜莺”。她担任了学校话剧组组长,跟江苏戏剧学院的演员在一起同台演戏,在《放下你的鞭子》里饰演那个受人欺侮的小姑娘。
王汝瑜原来的理想是考理工科,当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所以学习十分刻苦。同学们放假了,她还背着书包到学校自习。因此,每次考试她的成绩都在90分以上。1956年,20岁的王汝瑜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书,南京五中的校长张一之把她叫到校长办公室,对她说:凭你的条件,可以去考华东戏剧学院。校长一鼓励,王汝瑜真动了心,回家对父母亲一说,背上个小包包兴冲冲直奔上海。哪知,一上火车就感到头痛,脑袋昏沉沉的,摸摸额头,滚烫滚烫,嘴唇发干,嗓子发痒,旁边的人告诉她,你是感冒了。当时全国正在发生大面积流感。她想,这下完了,指定考不上了。
到了上海戏剧学院,黑压压一片考生,有几千号人报考,女的只取3个名额,男的取6个。几千人挑一呀,心里更加紧张,想打退堂鼓。不过又想,既然来了,哪有临阵退却的道理。谁知,初选她竟然高分通过。看到墙上贴出的初选入选名单,她兴奋得一蹦老高,感冒一下子好了许多。
面试时,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问王汝瑜:“你考得很好,将来有什么打算?”
“将来?我要好好学习,争取当一名人民的好演员呗!” 王汝瑜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可是,最后王汝瑜还是落选了。原因是许多专业话剧团体的演员要来学院深造,3名女生的名额均被专业演员填满,这样,初试录取并且拿到第一号准考证的中学生王汝瑜被无情地挤掉了。
仿佛从天上掉到了地下,王汝瑜心中很是郁闷,这让她不仅失去了当演员的机会,也失去了当年考大学的机会。因为,等上海戏剧学院发榜时,普通大学的考试已经过去了,等一年再考,家庭的经济条件又不允许。于是,剩下的只有华山一条路:走向社会,参加工作。
3、
1956年10月,王汝瑜被分配到江苏省文联,国庆节过后,她就到湖南路72号的省文联报到,这是一栋私人院子,已经破旧。文联主席是南大的教授方光焘,副主席有张梅安、李进、陈之佛等人,报到后,她被告知,到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筹备委员会工作。在筹备委员会上班的有5个人,亚明、徐天敏、吴奎、吴俊发加上王汝瑜。亚明是秘书长,王汝瑜是办公室的文员。上班没什么大事,听亚明的安排,干些收发的事情。当年年底,王汝瑜和南大一位姓许的学生结了婚,不久便怀上了孩子。
第二年,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王汝瑜命运的大事,北京中南海发出了全国第二次上山下乡的号召。那年代,被称为激情燃烧的岁月,正在虹桥干校学习的王汝瑜热血沸腾,连夜写了一张大字报:《一个未来母亲的决心》,贴在了干校的大楼上,报名上山下乡。
省文联秘书长郭铁松找王汝瑜谈话:“像你这种情况,可以不要上山下乡。”
“不,我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我要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农民。”王汝瑜的心早已被革命的激情点燃,慷慨激昂地表态。
整个省文联就王汝瑜一个人报名,于是,她被当做青年英雄,戴上大红花。欢送她上山下乡的大会在长江路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她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着,诗人丁汗稼被她的激情感动,写了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歌,即席朗诵,王汝瑜沉浸在幸福的美好憧憬中。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它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会后,王汝瑜唱着欢快的歌,踏上了驶向浙江海宁农村的列车。
王汝瑜下放的地点是浙江海宁的丁桥镇,她被安排在一所农业中学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