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两个人的婚礼(4)

左手拈花:傅小石的才情人生 作者:徐良文


说是中学,实际上只有几十个学生和她一个老师,她既要教语文,又要教数学和历史,即当校长,又当老师。上课的地点是一所地主家的房子,桌子板凳全靠学生自带。那时,学生家长都不愿意孩子来上学,因为孩子要在家帮着父母干活,放牛、割草等。她就一家一家跑,磨破嘴皮说服家长,把孩子领到学校上课。农村经济条件差,一个学期学费7元钱,和城里的学校一样贵,有些家长交不起。

那年月,全国都在大跃进,大炼钢铁。王汝瑜不但教学,还要带着学生参加劳动。晚上,就给农民扫盲。农民干一天的活,累得东倒西歪,头一沾地就呼呼大睡,她就把他们一个个叫醒,然后教他们识字。

除去教学、扫盲,还要下田劳动,在稻田里拔草。秋天的早上,稻田的水冰凉冰凉,人跪在稻田里,水没过膝盖,时间一长,以至于腿上长了骨刺,一到阴天,膝盖处像针扎一样疼。王汝瑜忍着不吭声,她把这一切都当成是组织对自己的考验。

到年底,王汝瑜受到县里通报表扬,被请到县里做报告。

下放半年后,王汝瑜生了个儿子,起名晓农,意思是知晓农村、农民和农活。晓农是在检台上生下来的,王汝瑜感到肚子不舒服,就到乡里的医院检查,刚上检台,儿子就生下来了。医生说,你这儿子等不及了,是跑步赶到这个人世间来的。儿子生的快,王汝瑜却遭了罪,儿子生完就起不了床了,找了许多医生都没看好。这时,有人介绍了一个土医生,是个农村妇女,善针灸,那银针有中指一样长,只见她用镊子把银针捋直,隔着棉衣噗的一下就扎了下去,王汝瑜呀的一声跳到了床中间,说来也怪,竟奇迹般的好了起来。生孩子58天后,王汝瑜再次走进学校教书。

学校地处偏僻乡村,到公社开一次会,要步行五里多路,王汝瑜独自一人生活,孩子没人带,她就揣着奶瓶、尿布,抱着孩子去开会。一去就得一天,回来时太阳早下了山。她怀里又是孩子,又是奶瓶尿布,走在狭窄的田埂上,东倒西歪,冬天的夜晚黑的特别快,走到半道上时天已完全黑了,空旷的田野上冷风吹着口哨刮过,天伸手不见五指,更不见一个人影,越走心中越害怕。她想,那些年轻的男教师完全可以到她这儿来开会的,为什么叫她跑路去公社开会呢?对了,这是组织上对她的考验,看她是不是真的能在乡下坚持。她一定要坚持住。信心渐渐战胜了恐惧,她一下子变得从容起来,甚至轻声哼起了小曲……

她借住在一个农民家里,紧邻学校,因是土屋,没有窗户,房间里面黑漆漆的,白天上课,她就把小孩放在房间,利用课间过来给孩子喂奶。

老乡们背后议论:这个姑娘太傻,城里那么好的日子不过,跑到乡下来过苦日子。

王汝瑜并不觉得自己傻,她觉得自己是新一代的青年,很光荣,所以,再苦再累,她都咬紧牙关坚持着。这样,在农村一待就是4年多。不过,许多事让她闹不明白。譬如,粮食放卫星,亩产上万斤,队干部还敲锣打鼓去报喜,这不是骗人的把戏吗,可是做这事的人都一本正经。还有大炼钢铁,把老百姓家里的锅、炒菜的勺都交到公社,用砖头砌一个小高炉,用柴火烧,说是大炼钢铁。王汝瑜想,这锅和勺不都是钢铁吗?还有费功夫重练干什么呢?人们是不是发疯了?

1961年,王汝瑜在南大历史系念书的丈夫毕业了,留在了南京九中教书,希望她回到身边来。她考虑再三,申请调回了南京。

回南京后,她去看望老领导亚明,亚明说,你到国画院来吧。这样,她重新回到文联,来到了中山陵藏经楼上班……

和那个雨夜小石问她一样,在这个有月亮的夜晚,轮到王汝瑜问小石了:“我的故事讲完了,你还打算娶我吗?”

小石沉默着。

“我是个有夫之妇,而且还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从一开始,我就把你当做一个可以交心的好朋友,从没有打算让你娶我的。”王汝瑜平静的对小石说。

没想到,小石再次抓紧了王汝瑜的手,把她握到胸前:“你摸摸我的心,不管你是什么情况,这辈子我都要娶你!”

轮到王汝瑜沉默了,过了许久,她慢慢的把小石的手拿开,“我没有权利得到你,真的,凭你的才气和人品,你应该找个比我更好的。”

月亮隐进了云层,山林静寂,这是一个能够发生故事的夜晚,可是,两个年轻人之间,能够发生的故事还是没有发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