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仕途的上升期因讲话而被贬
一个人的仕途走得如何,往往由三个因素所决定:一是天分,二是志向,三是性格。在这三样中,李纲前两样都没有问题,尤其是"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直接导致他后来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惊天大戏。
值得一说的是他的性格,他敢说话,不平则鸣。这其实是一种对政治负责的态度。可是古代的皇权统治,容不下认真负责的人。你一认真,皇帝就不免要露出没穿衣服的窘态来。所以,不仅皇帝喜欢装聋作哑的人,整个机制也在淘汰着对政治认真的人。
李纲的出身与学历,足可保他高官厚禄一辈子,他只要不说话,就一切平安。可他的思路是:既然国家高薪养士,就要对得起这份俸禄。看见了国家的弊病而不说,是做臣子的最大不忠。
这种性格,在皇权政治的混沌状态下,就显得太清醒了。一般执政的君臣,都喜欢混沌(混沌了才容易做坏事),他们容不下讲真话的人。即便在同一利益集团里,爱讲真话的人也往往要被自己的同僚整肃,这就是历史上"自己人整自己人"现象的根源。因此,李纲的仕途坎坷,也就在预料之中了。
其实,徽宗一开始倒还没把李纲当外人,对他青睐有加。李纲考中了进士乙科以后,据史料记载,发榜之日,皇帝"顾问再三",也就是关照了三次,特旨升为甲等。这大概是徽宗有照顾近臣子弟的意思。
紧接着就授予了李纲官职,让他当了承务郎、镇江教授。"承务郎"的职务相当于校书郎,是一个表示俸禄等级的衔;"教授"才是实际职务,是州学或者县学的主管官员。
此后,李纲的仕途呈缓缓上升之势,徽宗对他似乎也很满意。如果仅此而已的话,李纲在后来当一个十几年的太平宰相,也不是不可能的。
可是有两件事,使得他的一生注定了不平静:一是金军入侵,二是他太敢说话。
在镇江督学的两年,似乎是他仕宦生涯中最为惬意的时刻。他把老父亲接到身边奉养,沉醉于山川秀丽之中。这情形,有诗为证:"山川富佳致,足以为亲娱。"(李纲《谒告迎奉诗》)
此后的五年间,李纲的官阶不断在升,先是奉召回朝,做了"国子正"(国子监的职员),后又短暂地担任过监察御史,到政和八年,做到了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