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6月,袁世凯谋帝制失败而死,国事渐平。此时北大校长胡仁源请求辞职。北大教授马叙伦和陈介石便向教育部推荐蔡元培任北大校长。1916年9月,教育部长范源濂经黎元洪批准后向蔡元培发出专电邀请。大约同时,国会内的浙江省籍议员也电请蔡元培回国任浙江省长。
1916年11月8日,蔡元培和吴玉章回到上海。在做官与担任北大校长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由于北大当时声名狼藉,蔡元培到上海后,不少友人劝他莫进北大这个是非窝。马君武就坚决反对他去北大,说北大太腐败,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弄不好反坏了自己的名声。吴稚晖也含糊地表示了反对蔡任北大校长之意,说:“中国事,云不可办,则几无一事可办;云可办,则其亦几无可办。”后来蔡元培拟请吴稚晖就北大学监主任一职,以整饬学风,并兼授《语言学概论》,拟请汪精卫主持国文类教科,“以真正之国粹,唤起青年之精神。”但吴、汪二人均不就。有少数老同盟会员支持蔡元培,说既然知道北大腐败,更应该去整顿,即使失败也算尽了心意。这时孙中山极力支持蔡元培,认为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帝王思想和官僚习气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北大这个具有全国性的教育机关,以利传播革命思想。经过权衡,蔡元培认为可以一试,他当时说:“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
蔡元培之所以就任北大校长,其更深层的用意是实现其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就任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吾人苟切实从教育着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而在国外所经营之教育,又似不及在国内之切实。弟之所以迟迟不进京,欲不任大学校长,而卒于任之者,亦以此。”他还以法国拿破仑入侵普鲁士时,大学教授费希特多次发表爱国主义的演说,号召国人进行大学教育改革,终于挽救了普鲁士并促进了德国的统一一事,来说明高等教育改革对国家民族的意义。蔡元培正是在对北洋军阀政府失望的情况下,知难而进,抱定整顿和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就任北大校长的。后来他还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话,来表示当时的决心。这一念之间的决定,对北大,对中国高等教育,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意义之大不是一两句话能够简单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