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管理者,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并为此付出过惨痛代价。这个时候责怪员工已经没有意义,如何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如何做到“先选择、后培养”,如何让好员工真正获利,让差员工接受淘汰,才是管理者在机制上应该反思的。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管理者当年因为情感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妥协,最终酿成的后果还是需要自己品尝的。尽管味道不好,但管理者一定要谨记,不要再让差员工PK走好员工了。
请对好员工负责。
相关链接
就在本书行将完稿的时候,媒体报道了一位中国老人在目前高房价形势下,建造和出租胶囊公寓的消息。一位78岁北京老人黄日新,在海淀区六郎庄建造了8间“胶囊公寓”,尽管每间面积不到两平方米,但对于日常生活而言,可躺、可坐、可看电视、可上网。老人最初是得益于日本“胶囊旅馆”的启发,萌生了自己动手建造“胶囊旅馆”的想法。为此他还专门到北京著名的“蚁族”聚集区——唐家岭实地调研,发现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生活很艰苦,甚至6个人挤在一个几平米的地方,这让黄日新更加坚定了建造胶囊公寓的想法。
截至本书出版时,黄日新老人的胶囊公寓已经全部出租。胶囊公寓的出现,我们更愿意从管理上去做解读,那就是:新进入职场的员工如何面对一开始的残酷竞争,当起点不一样的时候,如何才能面对这一切,并迎难而上,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要知道,即使是好员工的“种子”,也需要勇敢地发出嫩芽。
7. 警惕!管理中的“迪拜危机”
新闻链接:
据《纽约时报》估算,迪拜世界的对外债务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总债务的74%。因此,最近(2009年11月)发生的迪拜债务危机正在深深地影响着全球经济。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赫赫有名的老虎伍兹马上就成为“百万负翁”了,而原因就是因为他投资在迪拜的房地产项目面临破产。往常都是和七星级酒店、奢侈品、超级富豪等词汇联系到一起的迪拜,现在却成为继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球关注的另一焦点。甚至有媒体已经将迪拜危机作为2009年的第二次经济危机。据《纽约时报》估算,迪拜危机的主角,也是迪拜政府持有主要股份的迪拜世界,目前的对外债务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总债务的74%。
国内一些观察家将美国次贷危机形象地比喻成“穷人的危机”。意思就是说:穷人本来很穷,按照银行原来的按揭标准,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去购房。银行为了资金增值,不断降低信用标准让穷人买房,甚至出现了零按揭的情况。一旦穷人的支付能力出现瓶颈,或者房地产交易的涨价预期被推翻,没有下一个人来接手,房子就砸在穷人手中,无力支付申请破产,最后就成为了次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