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回到问题的出处《花木兰》。除了战场上的横刀立马外,电影《花木兰》中有两个镜头最引人注目。
第一个镜头: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原本花木兰没有资格,也没有意愿去参军。但倔强的父亲非要保家卫国。花木兰一片孝心,深夜离家替父从军。从后来的战斗情况看,花木兰确实是一个具备能力的好战士,尽管不愿意打仗的意愿贯穿电影始终。
结论是: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找到“意愿强、能力强”的好员工固然很好。但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家面临的情况是,要么是“意愿强、能力差”,要么是“意愿差、能力强”。花木兰在开始的时候就属于后者。针对这类员工,需要的不是一刀切,而是差异化。
如何让“意愿强、能力差”的员工成为好员工呢?答案是,不要说教,不要“画饼”,要给他们“降龙十八掌”。什么情况做什么,如何做,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办等等可操作的工具和方法才是他们最需要的。这个时候如果和这些“意愿强、能力差”的员工谈“心态决定成败”,就有点对牛弹琴了。
如何让“意愿差、能力强”的员工成为好员工呢?答案是,要么选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压之下必有悍将”,通过动力和压力体系来解决“意愿差”情况下的行动问题,只要这些人行动起来,业绩就不是问题;要么直奔问题的核心,既然是意愿差,那么为什么意愿差,本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正本清源,解决意愿问题。比如,花木兰在开始阶段不想去打仗(意愿差),因为她讨厌天天看到身边的战友死去(意愿差的原因),而文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告诉花木兰,不愿意打仗(意愿差)反而是害了身边的战友(这种意愿给团队造成的伤害),所以,想让战友更少地牺牲吗?请去打胜仗吧。只要像花木兰这样的好员工明白了这一点,她的工作结果就一定会非常好。
所以,对待花木兰这样的员工,如果你采用的仅仅是画大饼(造梦)、给压力(绩效考核)的传统管理方式,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他的离开。驴唇如果不对马嘴,你很难说是驴唇的问题,还是马嘴的问题,而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双输。
硬碰硬不行,从领导力角度对症下药,才是治标又治本的关键。在第一领导力中心的6P领导力模型中,这类问题主要从P1(愿景领导力)、P2(战略领导力)、P6(人力资本领导力)来解决,如果不能解决“花木兰”这类员工的愿景、战略和人力资本的激活与增值,好员工的离开就会是必然。
第二个镜头:在魏军被敌人大军围困又无援军的情况下,花木兰禁止战士单独行动营救被敌人俘虏的战友。柔然人对待魏军俘虏的办法很残酷,把他们放在魏军眼前用皮鞭抽打,其中还包括与花木兰从小一起长大的小虎(房祖名饰),这种情况下,心如刀割的花木兰仍然不允许战士冒险营救,她说,自己要对活着的战友的生命负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