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孩子有巨大的潜能,像一个深不可测的井一样。怎样开发?那就是向儿童填输许多东西。”谈到超前识字,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员刘晓东认为,这等于向井里拼命填东西。“填到最后,井里再也没有水了,孩子的心灵也就失去了创造力,这才知道作罢。超前识字是误区。”
在幼儿教育阶段,家长是最容易被误导、被“忽悠”的,家长不是专业人士,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眼前的效果,而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恰恰不一定是那些眼前可见的学业成果,而这些所谓教育成果有可能是短暂的,甚至有可能是弊大于利的。实际上,爱迪生、爱因斯坦就不是神童,而且比平常的孩子还迟钝一些,但他们后来却干了大事。另一方面,“神童”也未必能干大事,宋朝的仲永就是一例。还是让儿童按照大自然规定的速度成长发育吧。拔苗不能助长,如果违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反而会毁了一株好苗子,到头来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4~6岁的孩子可以在幼儿园或在家里通过成人的指导进行识字,关键是家长让孩子识字要通过适宜的方法。在适合的时间,以适当的心态,进行早期教育和早期智力开发,这是有可能促使儿童身心早期发展的,但应该特别的慎重,不能偏激,不能盲目,不能只进行功利性很强的教育。如果在某一个方面强迫孩子们学习,掌握超越他们年龄阶段的东西,尤其是过早地进行专门化的训练,那是片面的发展,往往会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课题,人为地加速、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只能是以牺牲、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这是很不合算的。从长远看,从儿童一生的发展来看,肯定是有害的。我们应当明白,人的各方面的素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各方面的素质只有和谐发展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策略宝典
正确引导孩子识字的策略
A.识字不应成为学前教育的目标
学龄前儿童主要是进行学前识字学习,如萌发孩子对文字的兴趣,以及对阅读的兴趣。对学龄前儿童没有识字量的要求,识字不是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任务,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的识字教育只能以培养兴趣为主,应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轻松进行。引导幼儿认识“爸爸”“妈妈”等常见的字与词是可以的。当然,适当地让孩子接触一些易懂易记的优秀诗句,如《春晓》《悯农》等,萌发对我国文化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自信,也是可以的,但没有量的要求,也不要让孩子把认识多少字当做任务。
B.尽量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一些语言类的小游戏对于孩子非常有吸引力。朗朗上口的韵律可使孩子们感受到如“流水”般的语音美感。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记得几首小时候的儿歌,“山灵山,水灵水,我们都是木头人,谁也不许哭,谁也不许笑,谁也不许露出小白牙儿 ”这作为一代人的游戏,伴着清脆的声音融入色彩缤纷的童年。在游戏中让孩子产生对文字的语感,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
C.促进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让孩子在交往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在与各方面发展相似的同伴交往中,孩子能够掌握到用语言和他人交流时的一些规则,同时也能在语言发展较好的同伴身上自然地习得很多的知识,包括语言的表达方式、词语的使用、句子的使用等。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跟同伴在一起只是孩子愿意玩,其实同伴之间的交往在4~6岁年龄段的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孩子语言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
D.让孩子感受到识字后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