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尊重孩子的交友意愿
祖辈应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的朋友,即使一时不合心意,在不了解孩子朋友的情况下也不要着急否定,不妨让孩子先交往看看。这并不意味着置之不理,祖辈们可以在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进行观察。这样既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又可以及时了解他们与朋友的交往情况。如果通过了解发现孩子确实交了不好的朋友,这时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但也不要禁止他们来往,而应让孩子自己感受和做出决定。
B.鼓励孩子和个性不同的朋友交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着自己的个性,学会与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就能学到不同的优点。所以,祖辈们应当鼓励孩子和个性不同的朋友交往,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交友观,互相学习。
C.尊重孩子的朋友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朋友,既然是孩子自己选择的,祖辈就应该尊重并赏识他。不妨将孩子的朋友请到家里来,让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和朋友们一起玩,并对他们说“真高兴我的孩子有你们这样的朋友,你们能来太好了”,让孩子的朋友感到受尊重。
6.换个角度看孩子“搞破坏”
苏霍姆林斯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求知欲,好奇心 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生活写真
爷爷给小华买了一个玩具汽车,汽车是遥控的,能前进、后退和拐弯。小华看到汽车乐坏了,从屋子的里头开到外头;用瓶子设置障碍,在两个椅子之间架桥。最后不知道从哪找了把螺丝刀,开始拆汽车。小华的爷爷奶奶则在旁边看着他玩,只有在他拿螺丝刀的时候,才会叮嘱他小心不要划伤了眼睛、碰着了手指。后来,小华喜欢上了螺丝刀,闹钟、门把手、门锁,他都会拆开并且再安好。到了小学五年级,小华已经在各种动手能力大赛上崭露头角了。
对此,小华的爷爷说,孩子有一段时间对玩具非常着迷,先是会动的发光坦克,然后是积木,还有一副心爱的华容道智力游戏。现在想起来,实际上它们暗合了一个儿童发展的过程,从最初的视、听觉等感觉层次,逐渐过渡到知觉上组织,到最后逐步地发展到推理、计算、判断等高级认知能力。他们当初之所以没有阻止,就是从小华的“搞破坏”中发现了孩子能力的提高,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是对的。小华的爷爷利用孩子爱“干什么”“问什么”的欲望,为他提供动手的机会,开发他的潜能,为很多家长做了榜样。
品 悟
面对孩子的“破坏”你会怎样呢?生气地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还是帮孩子一起完成他的“杰作”?一份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发现孩子在“拆装闹钟”,家长会有什么反应?调查显示,40%的家长会对孩子训斥和警告,将近一半的家长会以“不耐烦”和“敷衍”的方式对待,只有不足12%的家长会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赞同,并愿意陪孩子一起做。
不少祖辈也很自然地把孩子类似的行为当做一次顽童的淘气,殊不知,破坏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是隐藏在破坏背后的探索。对于4~6岁的孩子来说,破坏是他们接触和认识外界的手段。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孩子都习惯去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甩一甩,然后就是拆一拆。他们总是满怀好奇地看着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任何事物,小脑袋瓜里满是疑惑。二是隐藏在背后的抗议。即便是孩子,在生活中也难免遇到一些不平之事,比如祖辈没有满足自己某些方面的要求等,这时孩子就会通过破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是引起别人的关注。三是隐藏在破坏背后的盲目模仿。爱模仿是幼儿典型的心理特征,孩子把成人当做行动的榜样,成人怎样做,他也机械地跟着学,由此可能产生不良后果。例如,小女孩看到奶奶往脸上抹化妆品,于是趁奶奶不在拧开化妆品将自己涂得满脸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