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水师学堂里的洋教习(3)

大清洋帅汉纳根 作者:小钟


当时在李鸿章的洋幕僚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德国人德璀琳,另一个是美国人毕德格,他们两个都会汉语,李鸿章对他们也十分信任,以至于所有在中国的外国人,几乎形成了一个习惯,有事先同他俩沟通。

外国商人们一般习惯找德璀琳,在北洋海军里任职的外国人则主要找毕德格。如果按地域来划分的话,德璀琳联络着在李鸿章手下任职的欧洲人,毕德格则吸引着英语国家、美国人以及英国人。

德璀琳的职务是天津海关税务司,所以,严格意义上他不是李鸿章的幕僚,但他起了比一般幕僚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李鸿章任职北洋期间,他几乎在所有内政、外交上,都为李鸿章出谋划策。

毕德格原来是美国内战时期的一个骑兵军官,能熟练地用汉语写作和对话。据说他是为了更多地了解中国,才到中国来的。后来他真的成了一个中国通。1872年,他成为美国驻天津领事馆的副领事和翻译,在这期间他担任了李鸿章的私人外文秘书和翻译。他陪同李鸿章接待外宾,担任他的翻译,还为他用中文朗读了不下800部英文、法文和德文的书籍,使李鸿章对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不再生疏。很难设想,当时中国还有哪一位高官像李鸿章这样,用这样的方式读了如此丰富的外国书籍。毕德格还为李鸿章物色称职的外国人来华工作,陪同外国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赴内地探矿。1895 年,他是陪李鸿章赴马关对日议和的人员之一。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李鸿章病死,一个月后,毕德格也去世了。

汉纳根的到来,使他成为了排在第三位的总督洋幕僚,当然,汉纳根很识趣,他从来不去抢前两位的风头。也正因此,李鸿章对他越来越器重,作为自己所依赖的军事顾问,起初是在陆军方面,而到了后来,连海军也成了汉纳根顾问的方面,则是谁也没想到的。李鸿章给汉纳根的待遇应该说是很高的,月薪400银两,还不包括吃住以及回国探亲的费用。要知道,当时大约3两银子合1英镑,算起来,汉纳根的年薪为1600英镑以上,而当时他这一级别的军官在德国的年薪最多不过600英镑。

当然,从万里之遥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汉纳根肯定有一些不习惯的地方。最初,他的中国同事们看不惯他留着的小胡子,因为在中国,很少有人会在40岁之前就开始蓄胡子的,而脸颊边的胡须更应在50岁以后才能留的,而汉纳根的满脸胡须让他看起来不像20多岁年纪,有时比他年纪大的人反而称呼他为前辈,因为他看起来有40多岁了,也因此闹了不少笑话。而汉纳根手里拿着的手杖也是人们取笑他的一个话题,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在青壮年就拎着一个棍子,实在是一件很离奇的事情。在中国,只有年纪很老的人才有资格在自己的村镇里靠手杖(中国称为拐棍)来支撑身体的,而另外一个不好的解释是,在中国,只有乞丐才拿着打狗棍在街上闲逛。一段时期后,也许是在和德璀琳交谈过之后,明智的汉纳根放弃了手杖,但他始终留着胡须,一直到老。

总的来说,他在天津的日子是很惬意的。他有丰厚的收入,有官府给他配备的宽大的住宅,还有专门的翻译、仆人,人们按照他名字的汉语译音称呼他为"韩大人",他开始有些不自在,但是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甚至为此还洋洋自得。他的工作也很简单,就是作为李鸿章的军事顾问,备他咨询。由于李鸿章的事务繁忙,因此他与李鸿章直接打交道的机会不是很多。更多的时间,他是作为北洋水师学堂的教习,在学堂里教中国学员学习军事技术。

北洋水师学堂,是李鸿章在1880年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北洋自己的海军军官。当时为了延揽优秀人才,吸引学生,学堂在招生时提出了非常优厚的就学条件,规定:来北洋水师学堂读书的学生,不仅可以免交饭费、宿费,而且学校还会根据学生的程度给予一定补贴,每月发放赡养银4两。每月4两白银,对于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因此,学生一旦入学,不仅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甚至还可以给家里提供帮助,自己也能安心学习了。这样的条件,确实吸引了社会中相当一部分立志求学却苦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贫寒子弟。

北洋水师学堂坐落在天津旧城东八里的贾家沽道东天津机器东局旁(今东局子一带,现已经不存在),校舍很好。史料记载:"堂室宏敞整齐,不下一百余椽。楼台掩映,花木参差,藏修游息之所,无一不备。另有观星台一座,以备学习天文者登高测量。"

该校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知名的有曾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