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国水师泊船建坞之地,其要有六:水深不冻,往来无间,一也;山列屏障,以避飓风,二也;陆连腹地,便运糗粮,三也;土无厚淤,可浚坞澳,四也;口接大洋,以勤操作,五也;地出海中,控制要害,六也。北洋海滨欲觅如此地势,甚不易得……惟威海卫、旅顺口两处较宜,与以上六层相合,而为保守畿疆计,尤宜先从旅顺下手。"
--直隶总督李鸿章
李鸿章这一阵儿心情一直都不好,以前对下属总是和颜悦色的他,现在有时候也发脾气,就连与德璀琳、汉纳根等外国幕僚谈事情,也没有什么笑脸儿。私下里,汉纳根问德璀琳,李中堂是怎么了?
德璀琳叹了口气,说,唉,还不是"琉球事件"闹的,现在,北京的总理事务衙门正与日本谈判呢,李中堂知道谈不出什么结果,正为这事儿烦呢。
"琉球事件"是怎么一回事儿呢?这还要从头说起。
琉球国,位于我国大陆的东边位置,是太平洋中的一个面积不大的群岛。最早的记载见于我国的史书中,在《隋书》中有一篇《流求传》,说的就是这个群岛。就连琉球国的国名,也是中国人起的。据1650年成书的该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一部国史《中山世鉴》记载:"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年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万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龙无角者为虬)浮水中,故因以名流虬也。"后来,就演变成了"琉球"。
从明朝开始,琉球国一直向中国进贡。他们国内每位国王即位时,也都要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正式确定君臣关系。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清朝。
1871年12月,琉球国的一艘渔船在海面上打鱼时,突然遇到大风浪,风浪把他们的渔船打沉了,渔民们在海里漂流了几天,最后,漂流到了台湾。
当时清政府虽然对台湾进行了有效的统治,但在台湾的海边与山上,还生活着大量的台湾土著,清政府没有对他们进行管理,只是像在中国边疆省份那样,由他们各自的头人自行管理事务。
琉球国的渔民到了台湾后,由于言语不通,与台湾的土著发生了冲突,双方打了起来,台湾土著死了十几个人,琉球国渔民死了50多人。驻扎在当地的清朝军队听说发生了冲突,赶紧前去制止,使事态没有再扩大。清政府妥善处理好死者和伤员,并派兵护送这些琉球国渔民回国。应该说,处理得是相当好的。当时的琉球国王也很开明,对此并没有提出什么赔偿要求,事件就算平息了。
转眼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872年,在清政府发行的邸报中,刊登了有关的事件经过。而恰巧,被日本的驻华大使看到了。在日本人眼中,琉球国是他们的领土,于是这位大使一面向本国报告,一面到北京向总理事务衙门递交抗议书,进行交涉,说:琉球国是我们的领土,你们台湾杀害我们的国民,必须要惩罚等等。
总理各国衙门的官员们看到日本的抗议书,觉得日本是无理取闹,也没太当回事儿,就简单地回复了日本,当时的公文是这样写的:
公文中明确说明了,这两个地方是我们自己的领土,一家人打架,怎么处分,权力在我,你就不要多管闲事了。
本来,这么说就足够了,日本完全无话可说,可是在公文后面,偏又画蛇添足添了这么几句话: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杀人的人是野人,不属于我管,我不好再追究他们了。
这下子,日本人可算是抓住把柄了。他们开始拿"化外"这二个字大作文章,说,既然你们认为台湾是化外,无人管,那么我们去管吧。
日本是说到做到,到了1874年2月,日军派出了数艘军舰和数千名士兵,在台湾琅峤登陆,开始进攻台湾的土著。对日本来说,他们是想一举占领台湾,但当时的清政府,在台湾驻扎的军队很多,而且战斗力也比日本强,所以,很快日军就坚持不下去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日本一看形势不好,就赶紧宣布停战,并在当年的9月,派出一个十几人组成的谈判组,来华商谈撤军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