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现在,我国的海军舰队差不多还是按照李鸿章的设想成建制的,不能不叹服当时他的远见卓识。
李鸿章的这个奏折一改以前中国只重视陆防而轻视海防的军事方针,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有论有据。因此,受到了清王朝的重视,无论是军机处的大小官员,还是最高的两宫皇太后,都觉得李鸿章的建议很好。
没过多久,朝廷就同意了李鸿章的海防计划,最后决定,每年拨出专款400万两作为海军的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的款项只有每年100万两),以加快建设大清海军(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两广负责福建、南海)。
1875年5月30日,大清国的海军建军计划正式开始实施,当日,清王朝颁布了最高指令。李鸿章负责北洋水师的建设,沈葆桢负责南洋水师的建设。
接受任命后,李鸿章坐镇天津,开始了北洋海防的建设。在与幕僚商议后,他制定了北洋水师的建设方针。他认为,北洋水师作为守护京城的重要力量,必须要在京城的四周,北边的旅顺,东边的威海,临近内的天津,层层设防,在一些重点海面,还要铺设鱼雷,这样才能切实保障京城的安全。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购买大批的军火炮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就这样,中国近代海防建设开始进入了正轨。从那一时刻起,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军。
在此之前,大清国的军舰有几艘呢?
数量少得可怜。
在江南制造局,仿造外国的有5艘小兵轮,福州船厂有11艘。
购买外国的船,有广东向英、法等国购船12艘,福建向英、美、德购船8艘,江苏向沪商购船5艘。
一共就只有这41只船,在当时却担负着保护大清国漫长的海岸线的任务,真是难为了。
为了建造一支强大的北洋水师,李鸿章在1875年向英国订造了4艘舰炮船。
1879年,又订造了2只巡洋舰,就是我们熟悉的后来在甲午海战中沉没的"扬威"、"超勇"号。
1880年,又向德国订购了巨型铁甲舰"定远"、"镇远"。在当时,这两艘铁甲军舰是世界上最大的军舰。正因为有了这2艘军舰,北洋海军的总吨位超过了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第一舰队。
但是,船多了,另一个难题又来了,就是北洋的船只既然日益增加,那么,无论避风、停泊或修理,都需要一个大型军事船坞。也就是说有了鸟(船),必须要有笼(船坞)。
在当时,偌大的中国只有3个船坞可用,即福州船坞、上海船坞、广州船坞。
中国虽然有这3处船坞,但是这3个船坞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面积太小,根本容纳不了像"定远"军舰这样的庞然大物来回旋。所以,北洋水师必须要在北方建造自己的军事船坞。经过多方比较后,李鸿章最终选择旅顺,作为北洋水师的军事基地。
旅顺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东临太平洋,西扼渤海湾,由于温度适宜,常年不冻,是一个天然的良港。而从位置上看,旅顺口与山东半岛的威海卫,紧紧地封锁着渤海,拱卫着京师的安全。在军事上易守难攻,是中国北方不可多得的国防门户。
当时,李鸿章选择在旅顺建造北洋的军事基地,也遇到了一些人的阻挠,但是李鸿章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主张,他在反驳反对派的观点时,说:
就这样,在李鸿章的坚持下,1880年秋,也就是汉纳根来到中国的第二年,在旅顺口修建大型海军基地的计划终于获得清王朝的批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军事工程终于就要上马了,洋务派人士都很高兴。但是,另一个难题摆在了李鸿章面前,就是偌大个中国,竟然找不到一个懂得修建现代化军港的人才,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