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之有汉纳根,譬如破落户人家犹有一阔少,大为司盐米者之累。"
--旅顺港坞工程总办袁保龄
不知不觉中,1890年的春节来到了古老的中华大地。在天津,人们沿袭着数千年来的过节习俗,大人们挂灯笼、贴春联,孩子们穿新衣、放鞭炮,快乐地打闹嬉戏。
到了除夕,古老的天津城满城各处响起了震耳的鞭炮声,人们在告别过去,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天津汉纳根的中国宅院里,同样也不例外,佣人们在院子的空场处,点燃了爆竹,随后向他们的"韩大人"拜年。在中国已经度过10年的汉纳根也早入乡随俗,将准备好的装有一块银圆的红包塞到这些佣人们的手中,口中也同样说着"同喜同喜"。
一阵喧闹过后,等人们散了,汉纳根回到书房,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又打开了父亲给自己来的信。
父亲说,自己年纪大了,很挂念他,希望他能回国,陪在自己身边。另外,他也到成家立业的年龄了,家里也帮他寻找了几家合适的女孩子,等他回国,争取成家。
汉纳根点燃了烟斗,一种思乡的情绪突然笼罩在他的身上。屋外,鞭炮声此起彼伏,伴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但汉纳根知道,欢乐是属于中国人的,对于他,没有兴奋,只有怀乡的落寞。
待了一会儿,他始终无法排解这种消极的情绪。没办法,他一个人出来,没有惊动佣人们,去找德璀琳了。
来到德璀琳家,他发现很冷清,昔日众多的佣人们一个都不见了,还是德璀琳亲自给他开的门,并解释说,我给他们都放假了,春节了,对于中国人来说相当于我们的圣诞节,甚至比我们的圣诞节还要重要。
汉纳根给德璀琳看了父亲给自己来的信以及李鸿章给他送来的聘书,他问: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沉思了一会儿,德璀琳说,我觉得你应该回去,回到德国去。
为什么呢?汉纳根问。
德璀琳说,你父亲信中希望你回去的理由我就不再说了,我觉得你应该考虑这一点。还有更重要的是,现在旅顺军港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中国目前也没有什么重要的战事,在和平时期,一个军人的才能是得不到发挥的;而且,在军港建设中,李中堂对我们德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你不续约,也算给他个教训。
汉纳根明白,德老头还在为旅顺军港建设中与中方产生的矛盾耿耿于怀。
事情还要从头谈起。
旅顺军港的建设集中了中国以及许多国外技术人员的智慧,当然,在建设过程中,中国方面与外国技术人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
首先,在修造的船澳的大小问题上,双方曾经一度发生争议。中方总办袁保龄一开始拟定的工程费为34.8万两,但是北洋当时无法筹集如此多的钱款。经费拮据,李鸿章就让刘含芳和袁保龄等人再商量,如何减少开支。几个人商量后,刘含芳提出了一个"九十丈方池"的建议,主张将船坞的容积缩小,改为九十丈宽、九十丈长,这样就能节省10万两白银,但是这样的船澳只能容纳2只铁甲舰回旋。袁保龄同意了这一建议,但是海军方面坚决不同意,认为面积过小,尤其是当时担任北洋水师海军总查的英国人琅威理反对最厉害。此人我们在以后还会谈到。李鸿章几次派人与他沟通,希望他体谅中国的难处,同意这个设计方案,但是琅威理一直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船坞是给北洋海军使用的,如果海军的高级指挥人员反对,那么船坞建设很难进行。没办法,李鸿章又让幕僚们想办法,怎么在不增加经费的基础上增加船坞的容积,后来还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船澳的宽度不变,将长度增加三十丈。这样,在经费增加很少的情况下,增加了船坞的容积。这样,琅威理才勉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