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为什么没有与李鸿章续约(2)

大清洋帅汉纳根 作者:小钟


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袁保龄给天津海关道周馥的信,就可知道原因了:

现在看来,琅威理的意见自然较有远见。国防建设是百年之大计,决不能为节省区区10万白银而做一时着想。但是袁保龄也有他的难处,李鸿章给他的经费有限,而他一直秉承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量力而行。而且,他觉得只要把旅顺工程建设得坚固就可以了,不必盲目地追求宏大。现在大清国财力紧张,不能像西方人考虑的,完全按照西方的设计和构想,还要考虑中国的国情。

袁保龄这样考虑,当然不能说不正确,因为毕竟他只是一个执行者,而非决策者,但是大清国真的就缺这区区10万两白银吗?这只能从体制上寻找原因了。

同样的事情也时常发生在汉纳根的身上。汉纳根秉承着德国人特有的严谨态度,做事认真,在工程上总求十全十美,要建造最好的炮台,因此在经费上从不考虑节省。而中方负责人袁保龄深知经费紧张,不敢多所请求。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在旅顺,袁保龄是省钱的能手,而汉纳根是花钱的能手。而每到汉纳根用钱的时候, 袁保龄都要限制来限制去,汉纳根如果申请用1000两,袁保龄只肯给800两,他有自己的理论,他曾这么解释:

从中可见他的谨慎态度,正因为如此,总计5年之间,经他手中,仅仅花费了工程款20余万两,可以说是节约的能手了。

而汉纳根则不同,他处处讲效率,而要求的水准又高,因此时常因为需要花用大量的经费,让袁保龄吃不消,袁保龄就曾发牢骚说:"旅顺之有汉纳根,譬如破落户人家犹有一阔少,大为司盐米者之累。"

而最让汉纳根受不了的是,因为工程经费短缺问题,他还无端地被人污蔑,名誉受到了损害。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当时,除了旅顺港工程外,汉纳根还负责设计和修建了大连湾、威海卫等炮台。1887-1890年,汉纳根在威海卫港湾南北两岸、刘公岛主持修筑了13座海岸新式炮台,炮台之间都以长墙连接,其交叉火力能有效地防御海上目标,被人誉为"东海屏障"。

竣工后,李鸿章于北洋海军进行军事演习之际,特地视察了这些炮台,并给予高度评价:

但威海卫炮台的建设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由于山的形势所限,只能顾及前方海面,不能兼顾后路。当时在北洋海军任军事顾问的英国人泰莱说:"威海南岸之陆路炮台,其后路并无保障,敌人可由此来攻也。"

作为炮台修筑专家,汉纳根当然明白这一缺陷,他就此问题专门写了一个书面的东西"具禀声明,并条陈慎防敌军由陆后犯事宜",建议朝廷加强炮台后路的防守,购买枪械,修筑防御工事,增派兵丁把守。

李鸿章也考虑到这一点,准备加强后路防御,但当时朝廷从经费角度考虑,不顾李鸿章的多方陈情,坚持要求北洋裁减兵勇。而李鸿章周围的一些人说,在炮台后面建一些木栅栏就行了,不必大兴土木,并对李鸿章进谗言说,汉纳根是为了购买西方枪械,想拿回扣,才提出加强后路防守的建议的。因而,威海卫的后路防守没有加强,大大影响海岸炮台和整个军港后方的纵深防御。

后来在甲午战争中,日军进攻威海卫时,威海卫海岸炮台在打击日舰、封锁航道、阻击日舰突入港口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日军步兵从后路攻陷南帮和北帮炮台后,日舰从海上发起六次冲击,试图突入港湾,但均被刘公岛、日岛上的炮台和北洋舰队的舰炮击退,且有多艘日本军舰被炮火击伤。但以后的事实证明了,正是威海卫"顾及海中,不能兼顾后路"这一弱点,使得后来日军正是从威海卫炮台的后路进攻,才攻破了威海卫的,而清政府为了省几个钱,酿成了这一恶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