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曾经应邀与一位禅师去喝茶,寺院在京都边缘。我在日本主流茶道学校学习过,精通茶道的每一道程式。茶道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精心设计过的,从如何折叠丝质茶巾到如何泡茶,每一项细节都有正确的形式。
作为一名正规的茶道学生,我预期会看到敬茶的所有程序。但是这位大师专门研究禅宗的通俗精神,茶道最初就是从中得到启示的。他沿用茶道的一般形式,但不时有即兴的表演。在茶道学校我们学习过如何在擦茶匙前,用准确优雅的动作把丝质茶巾折叠好。然而这位大师却没有必备的丝质茶巾,所以他随意拿了一盒餐巾纸,很随便地把茶匙擦了擦。
起初我大吃一惊,我想,“他怎么忘了……”后来我观看着,注意到他全神贯注地做茶道,自然而然地打破常规。与茶道学校考究的陈规相比,他的做法有一种自然的乡土气息—这对我来说是一堂挑战偏见的课程。
头脑在无意识状态下,思维会沿着熟悉的轨道行进,生活就会因循守旧。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与其以习惯方式作出反应,不如试一下不同的方法,无论是哄孩子上床睡觉,还是回到家里安静地休息一下,而不是匆忙地跑去打开邮件。
当我们以习惯方式去思考和感受时,很少有发生大变化的可能性。但是正念以新眼光去看待事物,所以能带来新的可能性和潜在的变化。
专注和内观
正念像所有形式的冥思一样,可以被看成一种保持注意力的系统方法。冥思中的两种注意力训练途径为专注和内观。
专注的目的,在于强化大脑保持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焦点不被分散的能力,如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每当大脑走神的时候—如回忆起某事,想起该做的事或某种成见—冥思者应把注意力收回到呼吸上来,这样能起到集中思想和平复心境的效果。专注能培养头脑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事物上,而不被分心的能力。
正如我的一位导师班迪达尊者所描述的那样:没有眼镜,世界看上去模糊不清;戴上眼镜,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亮。起变化的并不是客观世界,而是我们的视力。用裸眼去观察一滴水,你看不出什么。但是当你把同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面,就能看到许多活动着的生物,看起来非常有趣。在冥思中戴上专注的眼镜,你会惊奇地看到正在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
由于注意力的光束“不时穿透我们观察的事物,头脑就能获得保持稳定、不被分心的能力”,他又说。然而班迪达尊者同时也指出专注的缺陷:“专注并不能带来对真相的理解。”
这就需要内观,一种不同姿态的注意力。不把关注注意力焦点以外的事认为是分心,冥思者通过内观形成一系列的意识,用平等的、非敌对的眼光去对待每一次生命体验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中立的见证—有点像公寓楼的看门人,他的职责是留意每一个进出的人。
这种见证意识准确地观察着头脑中每时每刻的体验。你试图不要迷失在进入到你头脑中的思维、记忆或其他任何东西当中,只是简单地留意到它们的来去。正念能使你更敏锐地意识到头脑的运作过程—这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东西。
专注和内观可以一同作为精神训练。专注的藏语可以翻译为“宁神”,东杜法王把它解释成“清除了污泥浊水的稳定的头脑”。他说:“正念,或者内观本身是开放性的意识,在正念之外进行宁神的修炼,能使任何人轻松地进行正念。”
前文提到过的慈悲冥思能使人平静,因为同情心有安抚不安情绪的效果。从这层意思说,同情心是一种伟大的镇静剂。
一位泰国森林教派的僧侣把专注说成是内心平和:“这是一种驱除困扰、恢复心境平和的能力。”困扰驱除得越多,头脑就越平和宁静。安静冥思就是通过给头脑以休憩之地使头脑获得能量,“当头脑走出休息状态,我们就可让它开始工作。”
安静和正念这两种修行是互补的。他说:“对头脑是需要安静还是工作、探索和思考,每个人有自己的平衡点,以发展出内观和理解力。”在这种细致的微调中,两种修行协力同行。简单说来,让头脑安静下来与内观相结合,能提供一条通向智慧的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