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正念时,我们摆脱了成见和评判,自然会充满快乐。我们可以抽身而退,为幽默感和娱乐精神留出空间。理查德·戴维森对正念冥思者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头脑转变成能培养积极、坚强的情绪,而不是收纳负面情绪。
我记得有一位导师讲的故事。他经常说,把茶道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会带来深入内心的和平,人就不会被各种小烦恼所干扰,会变得更灵活和轻松。
有一次,他在曼哈顿中城叫停了一辆出租车。当车停下,他想打开车门上车时,一个女人冲到他前面抢先上了车。也许女人认为车是她叫停的,也许是这个女人本身就粗鲁无礼。
导师没有生气,也没有责骂她,他只是为女人打开了车门—他是一位穿着和服的绅士—在车离去时他戏剧性地向她鞠了一躬。
探究意识
由于正念只是见证头脑活动,而并不对它施加影响,正念意识能使我们在没有评价和干涉,没有执著和抵触的情况下去体验事物。这种探究意识的特性,超越了只是简单思考正在发生事件的层面,能更深入地倾听到观察内心思维和感觉时发出的声音。
假如透过有色眼镜去观察我们的思想和信仰,我们不会知道它会把当下的现实扭曲到何种程度。把我们的思维和感觉放到观察意识的视界中来,我们就能看到事物的真相,而不只是我们的想象。在这种正念探究中,我们只是观察自身的反应,而不去辨识它们。
这是两种不同的现实层面:原始体验和本来面目,以及我们的精神反应对它们的遮蔽。假如我们能把这两者分开,就能把精神空间腾空。在这个空间中,我们有余地来考查是否存在被扭曲的假设、被掩盖的信仰或被蒙蔽的感知等。我们能看到在思维和感觉来去的过程中,我们是如何遭到扼杀的,这样我们就看清了情感习惯这副有色眼镜本身。
所以,正念让我们丢掉假设和成见的有色眼镜,带着探索意识更直接地去体验。正念的探索本质是它的基本特性之一。
有位老师问一年级同学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大多数同学回答说是红色的,也有几个回答是绿色的。但是有位同学举手说出了另外一种答案:白色的。
老师耐心地解释说,苹果是红色或绿色的,有时也有黄色的,但是从来没有白色的。
但是小孩坚持说有白色的。最后他说,你看苹果里面。
“没有正念的意识只能让我们看见事物的表面,”给我们讲这个故事的约瑟夫·葛斯坦说,“我们常常会错失其他层面的现实。”
在佛陀使用的古代巴利语中,表达正念探索的词语为“vipassana”,即内观,字面意思就是“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看清的第一步就是正念,梳理出我们的思维习惯、感觉和情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