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自我的醒觉(7)

清心九书2 作者:郑石岩


净土的醒觉

最后,我们从净土宗来讨论自我醒觉的法门和本质。净土宗有几个重要的行门,即净心、观法、念佛。兹简要说明如次:

心中自有净土:修净土法门,首先必须从净心修起。净是指心中无染无杂,净化心中三毒,使贪、瞋、痴三毒自然消除。内心的菩提自性光明遍照,触目遇缘都能摄受而不为乱,所以说心净即佛土净。净心是培养智慧、维护心理卫生、长保身心健康的最好方法。净土法门透过净的训练,使自己从许多不合理的抱负水准中解脱出来,建立了清醒的自我。

观法:净土宗的观法有别于天台止观,天台止观是空门的观,净土的观是有门的观;前者在于解缚,引发悟性;后者在于建设,建构生命与精神世界的蓝图。《观无量寿经》里头提出十六种观想法门,是在建构充实清净的自我。

念佛:念佛法门依《楞严经》念佛圆通章之旨意,以念念忆佛,如子忆母,如母忆子,如法而行(依三十七道品修行),是为念佛。一则仗佛力助自己解脱,一则以定心专心念佛生慧。从皈依佛的虔心与信心中,引发自己的醒觉。念念不离阿弥陀佛济世度人的四十八愿,受度度人,受利利人,广济有情众生,行果圆满,而与弥陀相应,证入佛界。

念佛法门和华严宗的修行法门有许多相通之处。因为两者都是由建构心灵,提升精神生活来达到自我的圆成实性,获得正等正觉,所以都是属于“有门证入”的法门。在华严宗里,同样赞叹念佛法门,在《华严念佛三昧论》中,特别说明念佛的五个法义:

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门:从般若自性发挥生活的智慧。

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由道德伦理的实践,提升精神生活,而参赞入于一真法界的最高成就。

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由持名念佛直接证入法界实相,得佛力感通,入于究竟胜义。

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门:发挥般若的光明觉性,照遍生活的一切范畴,得大自在。

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从实践大慈大悲的愿力中,获得自我的醒觉,证入西方极乐佛土。

净土宗的主要经典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而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充分表现救度众生,悲智双运的行愿力量。净土宗的修行,必须自净其意,而得醒觉,同时还要学习弥陀行愿,回向于众生,为社会服务,始能往生净土。理论上,净土即佛心所证之真如本体;析言之,净指般若自性,土为一切缘生之境,而净土即一个人充分醒觉之后,对弥陀行愿的圆满实践。

从以上简要的叙述,我们会发现唯识宗、天台宗、禅宗、华严宗及净土宗,在精神生活的修行上虽有不同,但是最终的目标则为自我的醒觉,并透过醒觉实现崇高的伦理,为济度社会、利益众生而努力,成就大乘菩萨众德,证甚深了义。

自我的困境与出路

现在我们要回过来检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处境,同时说明自我醒觉是唯一精神生活的出路。我们从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加以归纳,无论所追求的是财物、名誉、地位或事功,在它的背后,总是存在着对我相的迷恋。人们几乎都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深怕别人认为自己不行,所以要想尽办法,让别人认为自己也是高人一等的。于是,开始寻求心理出路,造作一个理想的我,刻意去追求和囤积,一方面造成了精疲力竭,一方面由挫折而引起焦虑不安。

我相的执著给自己带来沉重的负担。许多人总是为了“咽不下这口气”而与人争斗,为了维持起码的面子而虚伪造作,为了比别人优越而弄得精疲力竭,凡此都是“我相”暗中作祟的缘故。

强烈的我相引起种种心机、智巧、情绪的激荡和情感上的紊乱(按:即《唯识论》中的烦恼法)。这些心理活动,造成苦恼和焦虑,观察现代人对我相的执著,造成以下几个现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