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是一个人执著于我相,并对之作好恶批评的结果。正因为它是批评性的,所以常常以愁眉苦脸的姿态出现。而别人看来往往是无病呻吟。批评并不是只有针对自己,同时也会针对别人。一个执著于我相的人,往往以自己作标准来批评别人,因此他们很容易作出非难别人的评语和责骂。只要跟他不同的意见或看法,都会受到他的攻讦和排挤。
自我批评的另一种可能是产生自大与自傲。自我中心的,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因此常常借着自夸来抚慰自己的我相,借着自己的表现,出尽风头。许多人以与名人社交、收藏名书、拥有女人等等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制造其风流倜傥的形象为满足。
自我批评在唯识学上可以说是“心所法”的连续反应,就缘的观念来看,属于“所缘缘”,因为它总是在思想和情感上,旁生枝节,引起许多无谓的烦恼。
批评别人已经成为我们社会上流行的风尚,我们经常忽略了对事务的正确评估和审慎的评量,反而对人身攻击和批评有了偏好。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风气,人民必须彻底的自我醒觉。
放弃自我肯定
当一个人发觉自己有一个不好或无能的我相时,他开始要逃避自己,放弃自己。因为他不敢接纳自己,不愿意接受自己。正因为他放弃自己,而使自己面临着一个虚空和落寞的空心人。他既不能对他的生活说一声是,也不能说一声不是。他虚空了,无根了,这与唯识论所说的“无记空”是一样的。
有许多年轻人,他们既无正确的人生目标,又好逸恶劳,他们失去了价值判断的能力,失去明辨是非的道德能力,生活在随波逐流之中。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不但容易掉堕在吸毒和麻醉的渊薮,同时也很容易受到诱惑而误入歧途。
放弃自我肯定的空心人是寂寞的,是悲哀的,是无生机的,他们好像陷在荒漠之中的无奈旅者,正等着别人去救援他。
放弃自我肯定的人,往往对生活的希望和光明面缺乏认识,同时对可能重振精神生活的希望加以抑制,所以才会死气沉沉,依然故我。他们缺乏自信中流露出来的快乐和朝气,更没有抗拒诱惑的力量,特别是在缺乏定见及犹疑不决的心态下,一步一步地走向黑暗的人生。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要醒觉,只有透过醒觉的过程,才可能有一个平静光明的肯定性。
侵略性
放弃自我肯定的人显然是我相受到严重的伤害,因此他逃避他自己,无法肯定自己,甚至连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抗拒任何压力都会有困难。相反的,另一种人则过分的执著己见,只要稍稍与别人有了摩擦,便可能产生强烈的反应,采取强烈的攻击与暴力手段。由于他怀有过分的敌意,因此容易攻击别人,损伤别人。他们攻击别人的方式并不限于动粗,有时是在态度上表现得咄咄逼人。侵略性强的人,总是希望别人听他的,受他的指挥,甚至喜欢屈辱别人。
侵略性强的人,有时会把我相加以伪装,他们自以为表现得谦虚和蔼,但事实上却表现得主观专横。他们没有心情听别人表示意见,总是在别人还没有说完前,他的意见已经像排山倒海一样出现,要别人接受它。
人际关系上的纷争,社会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看起来似乎是为了严重的事端争执,但是如果抽丝剥茧去分析,他们把事情闹大的原因多是因为彼此都有着侵略性,都是为了一个虚幻的我相,迷失了清醒处事的态度。
侵略性很容易引发暴力,它是人类处理事端最原始的方式之一;暴力与攻击使个人失去理性、自我控制,它否定了生命,也否定了人类精神生活赖以蓬勃的伦理。
在佛陀的教诫中,慈悲与戒杀是伦理的重心。佛经上揭示着众生平等的基本法则,这种生存平等及对生命的尊重,不只是对人类而言,而是包括了所有的有情众生在内。这种民胞物与的观念,不但表现了博爱,也显示了精神生活上“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崇高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