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意识与业力之净化(1)

清心九书2 作者:郑石岩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唯识三十颂》

说明:

以因缘的现象来研察“自我”的性质,

会发现它不断受意识和业力所牵引,

表现出种种我相的变化,

造成情绪、情感和欲望表现出各种行为。

牵引自我变化的动力就是:

潜意识中含藏业力迁流不息的阿赖耶识、

价值取舍分辨挑剔的末那识、

和知性归纳思考的了别境识。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及生活适应能力,都决定于他的意识活动。唯识家认为意识的活动就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写照,所以说“万法唯识”。除了识的变化之外,没有什么本有的人性可言。因此意识如果流转成我执,把我相当做实在,执迷其中,成为自我中心的意识观念和价值取向,就会产生许多烦恼。这些烦恼包括贪婪、瞋怒、看不开(痴)、自大(慢)、猜疑、嫉妬、小气、空虚、懊悔等等,而造成心理压力、紧张、焦虑等现象。它障碍了身心的健康,影响精神生活,妨碍心智的成长,这就是唯识学上所谓的烦恼障。

另一方面,如果意识所吸收的生活经验,经过归纳成为知识、道德、价值理念、智能等等,把这些东西视为绝对的真理,产生法执,而导致排斥新知的顽固知见,变成抗拒学习的态度,反而障碍了智慧的开展,在唯识论上称它叫所知障。

人类如果想要生活得快乐惬意,自由无碍,就必须排除由我执所引起的烦恼障;如果想使自己的智慧不断增长,就必须伏断所知障。而这两个障碍,都受我相的干扰。因此,.如何从我相之中解脱开来,发现真我,成为佛法上非常重要的课题。唐朝玄奘大师所述《成唯识论》开宗明义的大义是:

由于我执和法执才产生烦恼障和所知障,

若能证入空的妙义,

障碍自然能够破除。

破除两种障碍可以得到两个珍贵的硕果;

藉着伏断烦恼而得解脱自在,

藉着破除对知识的执著得大菩提。

以上所说的烦恼障和所知障,都是我相流转出来的意识作用。通常意识的作用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外在环境的刺激所作的反应,它是透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所输送的资讯,经过整理之后所产生的意识。另一方面是由内识自己所引发的意识。人就是生活在那未曾中断的意识流之中;有时我们感到快乐,有时感到悲哀,时而有绝望,时而有理想,忽而想到善恶,忽而想到是非,有时倾向执著于有为的造作,有时倾向于无为的自然无思。于是意识的流转像是一条河流一样,不断地向着未来流去,而烦恼障就像是汹涌的激浪,所知障就像淤塞河床的淤泥,以至于河水不能导向正常的流向。

现在我们要来讨论烦恼障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心理生活现象是什么,如何才能解脱这些烦恼障,得到玄奘大师所谓的“满分清净”“利乐诸有情”,而过大自在的精神生活。

烦恼障——了别和思量两种意识所产生的困扰

我们的生活是内在的意识和外在环境互动的作用。环境的种种刺激经过我们感官的处理,归纳成许多讯息,这些讯息经过意识的作用而分类、归纳,产生了经验;它包含了知识、情感和情绪,这些内容又成为意识的一部分。因此,意识的范畴与日俱增,它的作用也愈精细复杂,而主宰烦恼障的情绪也就愈来愈多变。

人类透过认知的作用,来处理事事物物。认知虽然是一种智能的作用,但是在认知的同时,必然连带牵动了情绪的意识活动,于是认知受其左右,所收到的资讯失去正确性,甚至发生了扭曲。这时根据不正确的资讯来处理事物,自然得不到中肯的回应而产生烦恼,它再度产生情绪化,又一次储存在自己的意识里。来来回回的重复,是造成焦虑和心理疾病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