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意识与业力之净化(5)

清心九书2 作者:郑石岩


精神生活没有现成的知识可以借用,采集来的知识只不过是一种知性化的知识。因此,唯有通达一切法,不执著在采集死板的知识里,才可能产生自在与智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被意识所欺骗,因为意识往往是一种内在的心境,我们只有从意识中醒觉过来,没有任何成见和法执,真正的醒觉才能实现。

精神生活不是用知性的知识所能解答,更不是用逻辑的思考和推理所能了解,它是非知性的,非理性的。解答精神生活必须透过信、解、行、证,才能如实的实现。

现在我们要讨论另一个法执的问题,那就是知与实践的问题。精神生活的慧性,是由“空”而来,但如果没有经过一番历练与渐修,显然不可能达到“行果圆满”。因此,渐修成为精神生活所不能或缺的。

真正的“行果圆满”是在不执著中实现一切万德,是在无心之中成就一切万行,那才是真正的圆满。所以《成唯识论》把它分成五个步骤:

资粮位:注重修福,依自己根性去实现布施,学习忍辱,持守生活戒律,努力精进。这是走向醒觉的资粮。

加行位:侧重修慧,以禅定、智慧为主修,调伏二取(即见取和相取),破一切有为法及法相,发空性智慧。

通达位:行大乘菩萨道,将资粮位的世间法和加行位的出世间法融通实践。

修习位:伏断烦恼障和所知障,能自由实现自己的生活。

究竟位:从障碍中解脱出来,出障圆明。

在实践的过程中,《成唯识论》所说甚为繁杂,若予以简化,即以力行六波罗蜜为最根本。

业力之净化与实现的生活

在唯识家的眼中,八识里有三个意识较复杂,即了别识、思量识和阿赖耶识(亦称异熟识)。了别和思量二识,都属于我们能清楚察觉得到的心理生活内容,所以它与心理分析学上所谓的“意识”是相同的。至于阿赖耶识,所指的是意识的根头或种子,是觉察不到的,所以它与心理分析上所谓的潜意识极为相近。唯一不同的是阿赖耶识在佛学上的解释,比心理学的范围较为广泛。因为它储藏着业力,这些业力有的是在前世以前已形成,有些业力是今世才形成(此生的生活经验)。而今世所思、所行、所造,也都会形成业力,存在阿赖耶识里头,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在佛学上,阿赖耶识成为轮回的力量,同时也是解释命运的根据,成为宇宙论和人生论的理论基础。

心理分析学对潜意识的解释,各家也有不同。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主要储存的是非理性的心理生活内容。它是非理性的本能被潜抑为潜意识之后,不被察觉的部分。荣格则认为潜意识是智慧的最深渊,而意识则为人类知性的一部分。至于弗洛姆则认为潜意识是一个人被社会条件形成的过滤器排除掉的心理生活内容。因为它不见容于意识所形成的既有规则,所以被压抑到潜意识里头。它的内容包括智慧、欲望、情感等等。弗洛姆所谓的过滤器,是指语言、社会规范、价值观念、文化现象及禁忌等,这些条件,都属于唯识家所说的所知障和烦恼障。这些障碍,使许多心理生活内容被排挤于意识之外,成为潜意识,使我们失去察觉的机会。

语言逻辑是第一道障碍,比如说现代人都是应用实证逻辑的。这种逻辑的特色是先把内涵及外延划开,先确定定义范围。结果,在整个意识活动中,习惯性地把内涵之外的心理生活内容遗弃到潜意识,造成了挂一漏万的现象。现代人已经养成了这种实证逻辑的习惯,所以生活空间变得狭隘,得失之心被思考过程中内含与外延的严格划分强化,人际之间的对立、竞争、斤斤计较,“有漏”烦恼因之而起。生活的本质,也由实现自己的特质,变成彼此模仿较量;每个人似乎都要离开他自己的生活内涵,要去套上共同设定的枷锁,这就是现代人心理生活狭隘化,觉得郁闷的原因,也是心理上普遍发生不平衡的关键。

其次,我们的价值观念也把生活内容窄化。我们重视的是名利,是拥有财富和头衔,所以只有能引起我们注意的名利及其相关事物,才能引起我们察觉。至于清晨的阳光,天边的一片云,几声蝉鸣鸟啼,则被我们疏忽了。这种疏忽把生活的喜悦潜抑到潜意识里,这就是现代人普遍不能生活得快乐的原因。

我们期待别人的赞美,追求成就心切,所以察觉不到许多成功生活的教训,这些教训被潜抑到潜意识里去了,那是障碍我们创造力的原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