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意识与业力之净化(7)

清心九书2 作者:郑石岩


所以,修行的法门,是在生活的实现中修空门,这就是真正净化业力,把第八识阿赖耶识予以净化的法门。所以说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可以含摄空、有二门,可以包含三十七道品的精义。也正因为如此,六波罗蜜成为修行的根本法门。它能引导一个人从抑制的、焦虑的、妄想的、愚迷的此岸,走向光明的、自在的、醒觉的彼岸。所以真正的生活实现是真空妙有,是福慧兼修,是喜悦自在,是圆满的醒觉,也是真正的空义。在《解深密经》里头,佛陀说:

善男子!

一切法者略有二种,

所谓有为、无为。

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

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

很明显的,这段话就在阐述真空妙有的玄旨。一味的执取于有,在知性发展上,就会产生成见或刻板观念,而成为所知障;在情性的发展上,就会有许多的苦闷,形成了烦恼障。前者属于“见取”,后者属于“相取”,二取一旦发生,无论修的是空门或者是有门,都要发生障碍。

人在自我实现时,把自己的根性因缘透过转识成智,化为服务社会的光明德性,这看来属于“有门”,但是就潜意识而言,其业力释放了,净化了,所以也是“空门”。不过,当我们实现为名、利、财、货、知识等等现象时,即刻又面临一项考验:有些“色相”是令人欢喜,具有强大诱惑力的;有些色相是令人厌恶的,它能引起反感和挫折;有些色相则令人痴迷难以自拔。所以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堕入执著的陷阱,起了贪、瞋、痴三毒,再度动念造作,熏染造业,那时又要回去生生不息的轮回,无从成就正等正觉。于是,这时必须要修定、修慧,以空观来看待这些世俗过眼云烟的成就,以止观来对治一切执迷,如此产生了“中道义”,实现了大乘菩萨行,那就是所谓的“摩诃衍”了。在《维摩诘所说经》里,佛陀对众香世界菩萨说法时说:

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

何谓无尽?谓无为法。

菩萨看不尽(不放弃)为有,不住(不执著)无为。

所以实现时必须同时醒觉,这样才可能完全把本有的业力,透过转识成智实现出来,济度众生,又修净定,而过圆满的生活。人类只有透过这层努力,精神生活才得到成长的资粮,成就一切世出世间法,而又入于正觉寂灭的涅槃。入一真法界,参十方诸佛,与十方诸佛同游。这种实现的生活即是成佛及证入十方诸佛净土的不二门。《大般若经》上说:

因缘不异本性空,本性空不异因缘,

因缘即本性空,本性空即因缘。

在《大般若经》中,把因缘所生法的“有”和本性“空”,连结成一体的两面,而结合这两面的力量就是六波罗蜜。

实现的生活即是大乘佛法对精神生活所提出的解答,它是福慧双修的,是彻底解脱的,是最纯净的净法。能依六波罗蜜去实践,过实现的生活,再配合念佛法门,必然往生净土,得上品莲华之果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