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醒觉与实现的生活(2)

清心九书2 作者:郑石岩


醒觉

每个人的业力不一样,其禀赋也就各异,因缘有别,生活的经验不同,所以表现在体能、兴趣、资赋、性格及态度上都不一样。因此,如果对自己一无所知,或者即使有所知而不愿意接纳自己,对待自己不以自己的特质为价值,不能肯定自己布施贡献就是生命的实现,那么他就注定要压抑自己的潜能,追求别人的肯定,使自己陷于造作、焦虑和烦恼。

佛法的伟大目标就是要一个人能接纳自己、实现自己,获得性灵的自由。人只有能按照自性因缘去生活,别无攀缘虚幻,才是彻底实现了“空”的本意。佛法在于唤醒自己,找到自己,毫无造作地生活,别无染着,那就是空的本义,也就是从自我的醒觉中找到生活的答案。

然而,由于现代人生活在资本主义的文化体系下,把财富、权势和名利当做生活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却一无所知。每一个人为了享受,为得众望,为了比别人多、比别人强,得到羡慕和恭维,无所不用其极地出卖自己,而把自己当做商品一样加以包装,希望获得别人好的评价,期待出人头地,出类拔萃。显然,大部分的人不是为着生活而生活,而是为了一个虚名而生活,没有享受到实现的丰足而喜悦,得到的只是一些疲乏与困顿。这正是现代人文心理学家所担忧的精神生活的灾难。

生活迷失了方向,每一个人都在追逐物欲和占有,都在迎合他人的需要,野心勃勃,内心又是那般紧张和敏感。股市场上一张张忽而狂喜,忽而忧郁操心,忽而紧张,忽而欢的面孔,他们为的是什么?很明显地,他们是为了经济效益,一种可以夸耀和享受的物欲。人就是为了夸耀和物欲,而否定了恬淡丰足的精神生活,遗忘了自己要去实现的生活本身。这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里,大部分的人已经与实现的生活疏离,许多活动都违背常理发展。比如说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升学和考试,是为了学位和荣誉;相对的,在人文的教育上就疏忽了。我们并没有好好地教学生友爱,却在教竞争;没有教他们欣赏生活,却纵容他们的物欲;没有培养互信,反而教他们处处计较。教育在功利价值下,完全否定了陶冶性情、欣赏生活,及做一个清醒的人的正当职责,我们迷失了。

经济方面,商业行为已经走上只顾利益而否定生活的局面。炒地皮、操纵物价、污染、破坏生态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趋严重。现代人努力的结果是肚子胀死,精神饿死。只要有经济利益可得,其是否对生活有害,是不加闻问的。

当我们只顾利益而罔顾自己的袍泽,只为了自己一时之快而破坏子孙生活的生态环境时,我们已经失去了慈悲,失去了精神成长的可能性。这种心态继续下去,人与人的亲密与友爱关系将受到破坏,一种精神生活的生态失去平衡,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孤寂乏味的生活窘境里头,在精神生活方面即刻有了难题。

所以人必须从许多物欲中醒觉过来,真正为生活而生活,而不是做一个物欲和经济效益的奴隶。现在也许你要追问,什么是醒觉?有什么线索能引导我们走向醒觉之路?我想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兹讨论醒觉的本质如次:

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性因缘,人们的禀赋、习气、性向、兴趣和能力各不相同,人格的特质更是不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限制;而生活的意义就是要了解自己,发挥自己所长,肯定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人唯有透过自己的本质去实现,才会感到意义丰富,才会感到得心应手,生活得快乐。

潜能的实现,表示人能把潜意识中的许多创造力发挥出来;透过实现而化为慈悲的布施,透过实现而净化潜意识中的业力种子。所以一个人能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去生活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功德。

然而我们的社会过分强调功利的价值观念,彼此之间由比较而导致强烈的竞争,结果生活的实现遂演变成压抑。乍看之下,生活似乎很充实、很忙碌,但实际上,他们所做的工作与活动,则往往与自己的本质相矛盾,这种现象是现代人普遍罹患紧张、焦虑和忧郁的原因。

不能接纳自己也会造成精神生活上的溃败。每一个人除了自己的优点之外,当然也有缺点,这些缺点必须接纳它,容忍它,把它当做自己的本质。有些人先天有了残障,有些人面貌长得不如别人清秀,有些人书念得不如别人好等等,这些是既存的事实,事实就是事实,只有接纳它,自己才会快乐起来。但无论如何,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活着,一定有其潜能,有他存在的价值,他必须去实现那些价值。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潜能,好好去发挥,把它化为慈悲的功德;了解自己的限制,接纳它,把它当做自己本质的一部分而予以承担。这样就是不造作,就是无为,无所住。更确切地说,就是一种平直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