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醒觉与实现的生活(6)

清心九书2 作者:郑石岩


我们生活中最常犯的错误是先有了道德观念,然后用学来的道德观念去批评别人,苛责别人,攻讦别人。道德观念所范定的“事”,本来是用来自我训练的规准,现在自己没有去实践,却反而用来批评别人,这样就会事事看不习惯,经常与人格格不入。心中不但不能常生智慧,反而产生了对立、敌意、不自在和挫折感,这样人际关系就破坏了,生活的平静丧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损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破坏了。许多苦恼多因之而起,那就是烦恼障了。

因此,佛陀提出了空的观念,让“空”的理体和“有”的事象同时存在。要我们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空间,把种种不如意的事放下,把欲望降低到最少,把成见排除,这样就有了承担,有能力承担是非,在伦理的实践上,能任劳任怨任谤,能忍辱而不断保持精进的心态,维系着精神生活的光明面。

在佛教的经典中,胜义菩萨代表着生命之究竟第一义谛,它象征着涅槃;喜根菩萨代表着生活的种种成就与现象。追求涅槃而不顾生活是偏颇的,是不可得的;反之,一味追求现实生活与欲望的满足也是偏颇的,迷失的。隋朝杜顺和尚在《华严五教止观》上说:

于无为界现有为界,

而不坏无为之性,

于有为界亦然。

我们必须将有与空两者把握得无碍相融,然后才可能“顿绝百非”,得大自在。

落实于生活·放下妄念·精进圆满

醒觉的最后一个特质是放下妄念,回归到生活,精进力行,济世度人。生命的现象表现于生活,当生活本身受到肯定,得到丰足自在时,生命才有了意义。因此,当生活流于争权夺利,表现着不安与自我防卫时,生命及其所显示的精神生活,即刻陷入危机。

干扰人类生活最严重的就是妄念,妄念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欲望或惧怕。它的出现,足以使人们变得贫困不安。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财产或权势多大,只要存有不合理的妄念,他即刻变得赤贫和不安。因此,一个人是否丰足自在,完全是主观的问题。一个普通的人可以感到自己裕足自在,一个家财万贯的人,也可以变得匮乏不安。

醒觉显然是要一个人能落实他的生活,放下不合理的抱负,把贪婪洗净,如如实实地照自己的本质和因缘去精进生活,把一切努力和成就化作修菩萨万行的资粮。就法界缘起论来看,精神生活的本质是先实践万德,才有了法界的圆满。当我们依照信、解、行、证四个步骤,努力实践十波罗蜜,通过十地的努力,才可能证入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是精神生活的圆满状态,证入这个境界,就能与十方诸佛把手同欢,入于真常。这个圆满的精神生活必须建立在如如实实的生活本身,而不是对财货名利的囤积与享乐。执著于物欲色相,生活就起障碍。杜顺和尚说:

法界缘起,

惑者难阶(实现),

若先不濯垢心,

无以登其正觉。

人当然摆脱不了有血有肉的色身,摆脱不了情性和色相。虽然这些都是因缘而起,本来是空,但是这些假相却毫不含糊地显现在跟前;你不能用逃避的消极态度对待它,而要用如如的态度接纳它,用平直心去生活,藉假修真。执著于色相和逃避色相都是错误,只有透过杜顺和尚所说:

须先打计执,

然后方入圆明,

若以直见色等诸法从缘,

即是法界缘起。

这段话是说,我们必须如实的生活,不可生活在遍计所执的迷妄里头。当我们能投注于生活、实现生活、欣赏生活时,就能自在丰足,入于圆满光明的精神生活。我们无需逃避生活,只要以平直心去看一切世间法,从中实现济世度人的大乘菩萨行,这个菩萨行的因缘足以把我们导入法界,导向崇高的精神世界,永不退转,那就是大觉悟。在《华严五教止观》里,杜顺和尚把醒觉的精神生活归纳成三个要点,兹扼要说明如次:

要清净自心,扫除妄念和贪婪,不要被我见、成见和偏见所障蔽,这就是“征令见尽”。

不要执著于感性的欲望,消除对色相的执著和迷恋,这样去过实现的生活,叫做“示法今思”。

一方面要剪除情执(遮情),一方面要实践众德(表德),要心行一致,实现生命的最高义谛,所以叫做“显法离言绝解”。

总之,醒觉是个人对自己精神生活的彻底醒悟,它不是知性的,而是心行一致的流露。醒觉表示自己能从潜意识的业力种子中解脱出来,透过精神生活的实现,转识成智,成就众德。并净化如来藏识,入一真法界,证得佛如来境界。

依照以上的讨论,实现的生活又成为成就万德的基本条件。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什么是实现的生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