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醒觉与实现的生活(7)

清心九书2 作者:郑石岩


实现的生活

我们必须透过醒觉,随着自己的因缘和根性,从理想我或妄我中回归到现实我。现实我的实现,表现出落实的生活,自己不再疏离,不再对生活有不属于自己的妄念或妄见。这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机缘,任运发展,过成功的生活。成功的意义和成就有别,成功是指生活得很充实、喜悦、有意义;成就则指名利上的获得。成功的人生一定会带来一些成就,但有成就未必拥有成功的人生。

醒觉是我们走向成功人生的条件;透过成功的生活,实现了潜能,服务社会,这就是修行的开始。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实现与布施是一种净化,是一个人潜意识中的业力种子,经过转识成智而实现为菩萨万行。因此,实现之后的成就,除了要布施之外,还要修行空与禅定,再从实现的色相中解脱出来,那才是真正的圆觉,发现真我,悟入精神生活的法界。

实现的生活是修行的必要过程,无论你是出家或者在家,是从事工商或者从事医农,是蓝领的职位或是白领的工作,是劳心或劳力,你的工作与生活就是实现生活的本身。只要你随机运缘,努力从事正当的工作,都是八正道中的“正命”。有了正命,无论自己的收入多寡,地位之高低,只要你接纳它、实现它,就自然有了发展,有了贡献,有了布旗,有了无量的功德。

一般人可能有个错觉,认为市长一定比清道夫尊贵。事实上,一天没有市长我们也可以生活得很好,但一天没有人做清洁的工作,大家就要生活在污秽的环境里头。世间事,论待遇和地位,是根据世间法的成见来评断,所以有高下、贵贱之分。论功德则属于出世间法的范畴,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平等的,都是尊贵的,每一个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陀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实现的生活是指一个人生活于世间法,藉世间的色相而成就万德;透过生活的实现,从而净化了阿赖耶识中的业力种子。事实上,人是离不开生活的,否定了生活就等于否定了一切。因此,精神生活及生命的第一义谛自然离不开世间法。所以《大智度论》中阐明:

佛法中有二谛,

一者世谛,

二者第一义谛。

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是不能分开的,真谛和俗谛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所以真正的力行法义是要在这矛盾的互动中找到和谐的答案——过实现的生活。《入中论颂》上说:

痴障性,故名世俗,

假法由彼现为谛,

能仁说,名世俗谛,

所有假法为世俗。

很明显的,当我们自己有了执著和攀缘时,生活才变得“世俗”气,变得有障碍。如果能借精神生活的法则,以仁心布施去实现,就成为“世俗谛”,亦即如实的生活。这个如实的生活是惬意的、欢喜的、丰足的。此外,这则偈颂又提醒我们,所有的佛法,毕竟不是生活的本身,它是世俗生活的指南。当我们借(假)着它提升自己,能过实现的生活时,我们也要能不受这些规则所束缚,从中解脱出来,才是创造性的生活。

现在我们来讨论透过醒觉,走向实现生活的基本因素。

自我控制及生活习惯

人要想生活得好,就必须能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过成功生活的条件,是自由判断和自由思想的保障。生活在一个感性的文化体系下,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色相所引诱,被种种突如其来的刺激所激动,从而失去了自我控制,产生贪婪、瞋怒和愚痴。在佛学上,这三种由外境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的反应,被认为是导致生活困境、障碍正常生活的因素,所以给它取个名称叫“三毒”。它是影响心理成长发展的毒素,也是一切烦恼和焦虑的来源。

贪婪的人有着一种无法控制欲望的倾向,因此,他一直在追求某些东西,来填补自己的空虚。他所需要的无论是物质、爱情、知识、享乐等,都会有一种若渴的强制性想法,以致很容易被那些欲望迷住,失去理性,做出错误的决定。贪婪者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特质:

他们的价值观念在于物欲的满足,喜欢享受现成的东西;思想上比较不能深思,易陷于言听计从,容易受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