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根据心理学家雷姆和马斯特两人所提出的报告,自我控制是透过明智的引导而产生的行为。此种引导有三个要件,即:
改变生活环境。
减低引起不良行为的色相对人的刺激。
增强修持善法。
所谓改变环境是指在可能范围内,将环境作适当的安排。比如说过去你不能自己一个人专心念佛,你可以改变环境参加“念佛共修会”;在家里不能专心用功读书做学问,可以改变方式,到图书馆去用功。改变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自我控制。例如戒烟的人如果身上不带烟,桌子上不摆烟,对于执行戒烟大有帮助。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修行学佛,就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常常接近善知识,定时到道场礼拜,均甚有裨益。
人的行为是由刺激的引动而产生,无论是情感、思想或情绪,都因刺激而起。因此,引致我们发贪、瞋、痴三毒和导致五欲十恶的,都是透过感官输入大脑的刺激所引起。外界的色相,在变为刺激时,都只是一种符号和资讯,倘若我们能对这些刺激稍作延缓,或者把刺激的来源稍作阻挡,其强度就随之减弱,我们就减少被境所牵的机会。比如说邻家的喧闹声使你静不下心来看书,你可以改用朗诵的方法,这样可以降低外来干扰的刺激。学佛者应当特别注意,当外界环境吵到你的时候,不妨轻声颂经或放开梵乐、梵呗等录音带,以消除喧闹不安的刺激,这就是佛经上所谓的“对治”。
“观法”是转化刺激,引发善行反应的另一种有效方法。观法很像心理学上行为理论者所谓的竞合反应。心理学家认为,把原来引起我们产生不合理行为的刺激,透过一项安排,可以使它产生合理的行为反应。比如说,别人当面给你难堪,本来的反应是忽而勃然大怒,但是如果改以幽默和诙谐来发泄,则产生了文雅的效果。佛家教人把一切色相透过成、住、异、灭来看,所以一切变得恬淡。因此,视人体之不净有如臭皮囊时,一切自然放得下;视艳冶玉肌有如白骨时,则不为色情所动,看一切众生同出一源而发大慈悲。所以观人体如臭皮囊者叫“不净观”,视艳冶玉肌有如白骨者叫“白骨观”,观一切众生苦而生慈悲者为“慈悲观”。观法,可以用来作为自我控制、增强修习善法的法门。
生活的成败在于是否能自我控制。能自制,则能有好的心理生活空间,能创造好的机缘,能实现自己的因缘潜能,在生活上、事业上和精神生活上获得成功。
肯定性——平直心与定
肯定性是实现生活的必要条件,它就是佛经上所谓的平直心。平直代表一个人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无论在情感、情绪和理性判断上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自觉,并作如实的表达。肯定性使一个人不至于抑制自己的情绪或情感,造成心理生活上的焦虑,或社会适应上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实现成功的人生。
肯定性高的人,能够很平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而又不伤害到别人。因此他们的心理生活比较健康,没有压抑,比较能维持清净心。至于非肯定性的人,他们通常不能肯定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而压抑自己的情感。他们总是很不情愿地服从别人,所以常常觉得不快乐和伤感。此外,有一种人是过分自我中心,在自我肯定性方面,作过度的反应,而造成了所谓侵略性。侵略性与非肯定性正好相反,他们总是忽略别人,强制别人,不让别人表示意见。侵略性和非肯定性两种人,都会造成道德无能,衍生出许多邪恶的行为。
侵略性和非肯定性两者显然与佛教中所谓的十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我们来讨论侵略性,这是一种只顾自己不考虑对方,不会为别人设身处地着想的人。他们要别人听从他,服从他的旨令,当面给人难堪,批评与指责都显得非常武断和具攻击性。当然,他们也很容易使用暴力来征服别人,报复别人,所以在身业上易犯杀、盗、淫;在口业上易犯恶口、妄语;在意业上易犯贪、瞋二毒。侵略性往往演变成攻击性,它表现于行动、语言和意念或思想上。
至于非肯定性,则是放弃自己的意见,压抑自己的情感,把动能压抑到潜意识里头,或者改头换面之后成为侵略性,或者表现在邪淫、恶意的批评、造谣、搬弄是非、谄媚等各方面。总之,非肯定性和侵略性,都会带来一些行为和心理上的困扰。
人是有情感、有情绪的,如果透过平直心,以肯定性的态度去处理它,自然可以清净平直,没有邪恶妄念,不致扭曲造业。因此,要修十善业,必须了解什么是肯定性这种平直心。肯定性有以下几个特质:
体验真实的情感。
诚恳地表达意见。
维护信守的原则。
开明的积极性。
人应该要接纳自己的情感,不应予以扭曲抑制。情感不是欲望,而是一种生活的感受,它是生活的自然现象。人应该在快乐的时候能笑,在悲戚时会哭,能如此,生活才显得自然。我们总是在别人称赞自己时高兴,这个高兴是真情的流露,是纯真的,所以我们自己要接纳它,表达对别人赞美的喜悦和感受。但是有许多人却不敢接受别人的赞美,甚至不晓得如何自然地表示自己当时的情感。